第546章 供销社里的私房话(第2页)
于莉循声望去,只见阎解放攥着钱和副食本,跑得满头大汗地站在柜台前,蓝布褂子的领口都湿透了,正是来打酱油的。
于莉抬头一见是阎解放,立马笑着招呼:“哟,是解放啊,来打酱油?”
说着接过阎解放递来的空酱油瓶,转身走到柜台内侧的调料区,那里摆着一个半人高的陶瓷大酱油桶。
她先从旁边的竹筐里拿出一个漏斗,稳稳塞在酱油瓶口,又拎起桶边挂着的长柄竹勺,掀开酱油桶的木盖——桶里深褐色的酱油还冒着淡淡的酱香气。
她舀起满满一勺酱油,顺着漏斗缓缓倒进瓶里,见液面快到瓶身大半时,又多舀了半勺添进去,直到酱油快要漫过漏斗边缘才停手。
随后抽出漏斗、拧紧瓶盖,用抹布擦了擦瓶身溅到的酱渍,笑着把瓶子递回去:“拿着吧,当心瓶子滑。”
阎解放连忙道谢,攥着瓶子没急着走,于莉眼尖,瞥见他兜里露出来的副食本,凑趣问道:“这时候打酱油,家里是要做啥好吃的?”
阎解放挠了挠头,咧嘴笑道:“我大哥今儿领对象回家吃晚饭,我妈正搁家烧鱼呢,说要好好招待人家。”
“哟!解成处对象了?”于莉眼睛一亮,立马凑得更近了些,满脸八卦地追问,“姑娘是哪儿的?叫啥名儿?长得咋样?家里是做啥的?”
“我也没见过,就听我哥和我妈念叨,姑娘叫徐桂花,长得挺俊,在服装厂当女工,听说还是干部家庭出身,家里条件不赖。”
阎解放老实回答,话音刚落,旁边货架整理肥皂的范大姐、算账的周大姐就都凑了过来——供销社里本就没多少活计,街坊邻里的婚事最是能勾起兴致。
“徐桂花?服装厂的?”范大姐往门口望了望,压低声音道,“阎埠贵是小学老师,解成又在轧钢厂当工人,那可是大国营单位,铁饭碗!”
周大姐也跟着点头:“干部家庭配工人,又有老师公爹,这要是成了,也算门当户对了!”
刚给顾客称完盐的张大姐擦了擦手,凑过来笑着接话:“是啊,这小两口算是有福气的!一个在国营大厂端铁饭碗,一个是干部家庭的姑娘,往后日子指定差不了!”
“福气啥呀!”
边上的赵大妈,摇着头笑道,“你们是没见过阎家过日子有多细!阎埠贵那抠门劲儿出了名,听说家里吃咸菜,都得按根摆好,谁多夹一根都得念叨半天。”
“可不是嘛!”范大姐也想起事儿来,拍着大腿道。
“我家芝麻酱月底准见底,阎家的呢?到了月底还能匀出来跟邻居换萝卜干,那罐子刮得比脸都干净,一家子过日子,精细得跟打算盘似的!”
几个大姐你一言我一语,说得热闹,柜台角落里的沈会计却悄悄往后缩了缩,拎着算盘躲到了货架后面。
她今年都26了,在这年代早就是旁人眼里的“老姑娘”。
每次大姐们聊完别家的婚嫁,准会转头劝她“别挑了”“赶紧找个人家”,这话她听一次臊一次,索性眼不见为净。
阎解放听着大姐们的议论,有些不好意思,拎着酱油瓶告辞:“嫂子,各位大姐,我先回去了,我妈还等着酱油烧鱼呢!”
等他出了供销社,范大姐还在念叨:“不管咋说,解成是正经国营厂的,姑娘又是干部家庭,只要俩孩子合得来,阎家再细,也不能委屈了未来儿媳妇不是?”
周大姐笑着点头:“那倒是,回头得问问三大妈,啥时候办喜事,咱也跟着沾沾喜气!”
躲在货架后的沈会计听着这话,手里的算盘珠子“啪嗒”响了一声,脸上悄悄泛起红晕,心里却泛起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酸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