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七七和丈夫70
七七做生意,凭着“薄利多销”四个字,把街坊邻居的心都拢得熨熨帖帖。她每天天不亮就蹬着三轮去批发市场,挑最新鲜的青菜、最活蹦乱跳的鱼虾,回来在巴掌大的后厨里忙得脚不沾地。菜价定得比别家低一成,分量却要多一撮,连蒜瓣儿都剥得白白净净,用小红绳扎成一捆儿,随菜附赠。
送餐上门更是她的绝活儿。老城区的巷子窄,七拐八绕像迷宫,可七七蹬着那辆吱呀作响的旧自行车,车把上挂个铝皮饭盒,热汤面、红烧肉、葱油饼……一路骑一路吆喝:“张阿婆,您的少盐多醋!”“李大爷,肝尖儿炒嫩点儿!”谁家老太太牙口不好,谁家孩子不吃香菜,她全记在小本子上,用红笔圈了又圈。
后来连隔壁街的学生都追着她的车跑,说七七姐的饭盒里藏着“妈妈的味道”。她索性把名字写进招牌——“七七小馆”,底下添一行小字:“多跑三百米,便宜三百文”。再后来,外卖平台找她合作,她摇头笑:“我得自己送,看见他们吃第一口,我才踏实。”
就这样,一口锅、一辆车、一本账,七七把生意做成了邻里间的烟火气。谁家办喜事,她免费添一道糖醋里脊;谁家老人住院,她熬了小米粥装在保温桶里,悄悄挂在病房门把上。后来整条街的人都知道:只要听见“叮铃铃”的车铃响,准是七七来了——她送的哪里是饭,分明是把日子炒得热腾腾,一勺一勺舀给这城里的孤寒人。
那天傍晚,收摊比平时早,七七把最后一份青椒肉丝盖饭送给街口值夜的保安,推着空车往回走。刚拐过旧戏院后墙的窄巷,就听见里头传来“咣当”一声闷响,像是钢筋砸在水泥板上,接着是一阵压抑的咳嗽。
七七探头进去,昏黄路灯下,一个穿工装的男人正弯腰捡安全帽。那背影宽厚却微驼,石灰粉把头发染得半白。男人一抬头,两人都愣住——
“陈……陈大哥?”
“七七?”
十年不见,陈实眼角多了几道深褶,颧骨被日头晒出两团暗红。他下意识把右手往身后藏,可七七还是瞥见虎口上裂开的血口子,像干涸的河床。
原来陈大哥当年开的建材铺子,三年前被一笔烂尾工程款拖垮。他卖了门市、卖了车,连给女儿攒的大学学费都垫上,仍差三十多万。债主天天堵门,他干脆卷了铺盖跟同乡南下,从包头干到广州,绑钢筋、浇混凝土,一天三百,住通铺、啃馒头,把四十出头的人熬成了五十岁的模样。
“没啥,账快还清了。”陈实咧嘴笑,牙齿在暮色里显得格外白,“再干俩月,就回家看闺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