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贵妃之死(第2页)
李炫让小陈小张立刻调阅能查到的所有正史、野史、笔记小说中关于马嵬坡事件的记载,尤其是细节。
对比很快有了惊人发现:
死亡地点与方式:《旧唐书》简单记载“缢死于佛室”。《长恨歌》文学描述“花钿委地无人收”。《新唐书》亦同。但唐人姚汝能所着《安禄山事迹》却提到“贵妃缢死于佛堂前之梨树下”。这与本地“梨树下”传说吻合。但所有正史均未提及尸体处理细节,只言“瘗于驿西道侧”,极为简略含糊。
改葬疑云:《新唐书》记载玄宗后来密令改葬,但“启瘗,故香囊犹在”。这证实了早期埋葬的草率,也留下了“尸体消失”的悬念。为何独留香囊?玉匣呢?龙衣呢?
民间传说与正史的矛盾:正史极力淡化处理过程,而民间传说则充满了具体、诡异、具有强烈仪式感的细节,仿佛在填补正史刻意抹去的空白。
“无面”的暗示:李炫猛地将民间“找脸”、“蒙面”的传说与自己的那个无面女子的梦境联系起来!这绝非巧合!
李炫站在那棵作为标志的梨树下,目光锐利如刀。他手中的“开元通宝”镇魂钱灼热异常,背面的符文甚至在他掌心烙下淡淡的痕迹。他左臂的饕餮纹路也对地下深处某种残留的能量产生着微弱的吸力。
“王队,”李炫声音低沉而肯定,“正史在隐瞒。民间传说虽然荒诞,但核心可能更接近真相。杨贵妃的死,绝非简单的军前赐死。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邪祭!”
“邪祭?”王队长面色凝重。
“没错。”李炫分析道,“极贵之女(贵妃)、特定地点(马嵬坡古阴地)、特定死法(缢死,属‘木’、‘悬空’,在邪法中有特殊含义)、复杂的镇魂物品(龙衣、玉匣)、通往地下的通道(地洞)、纸人送葬(模拟阴兵引导)...所有这些元素组合起来,指向一个目的——利用杨贵妃特殊的命格和极致的死亡怨气,结合马嵬坡的地脉阴穴,强行打开一个连接幽冥的通道,或者封印某个已有的通道,又或者...将她制成一个特殊的‘锚点’或‘容器’!”
“而‘无面’,”李炫继续道,想到了柳三娘和那个梦境重叠,“可能意味着她被剥夺了某种身份或人格,成为了一个更纯粹、更空洞的‘工具’!这与九菊一流制造‘黄泉兵’、追求‘黄泉洞开’的邪术,在本质上何其相似!只不过规模和一个时代的倾覆来作为祭品!”
王队长倒吸一口凉气:“你是说,安史之乱...马嵬兵变...可能背后有邪术势力的推动?目的就是为了完成这个仪式?”
“不排除这个可能。”李炫眼神冰冷,“或者,是有人趁机利用了这场兵变和玄宗的软弱,完成了他们早就想做的事情。藤原说过,九菊一流的秘法源自唐朝...或许,他们的祖师爷,当年就在马嵬坡!”
他再次看向脚下的土地:“这里的那个‘地洞’或‘地宫入口’,就是关键。它可能是一个未被完全激活的‘黄泉眼’,或者是一个失败的实验场。杨贵妃,就是被献祭给它的第一个‘祭品’!”
李炫的推断让整个团队不寒而栗。如果马嵬坡事件真的是一场跨越千年的邪术仪式的开端,那么其影响和真相必然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蛛丝马迹,尤其是那些感知敏锐的文人墨客,他们的诗作或许在不经意间,记录下了正史试图掩盖的诡异气息。
“小陈,小张,”王队长立刻下令,“立刻调集所有能找到的、与马嵬坡、杨贵妃事件相关的唐诗宋词乃至后世咏叹之作,进行交叉分析。重点寻找那些描述超越常理、充满神秘主义色彩或者语焉不详却引人遐想的诗句。”
临时指挥点内,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屏幕亮起,数据库被快速检索,一首首脍炙人口又或相对冷僻的诗篇被调取出来。李炫、王队长与队员们围坐一起,如同解码般,逐字逐句地剖析这些千年之前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