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山村立足第10章 洛阳探秘5(第2页)
与戏志才商讨完毕,王凡深知时间紧迫,护民之事刻不容缓,于是决定绕道金墉城,去看看那里百姓的情况。废墟中,百姓们正将“平安符”系在断壁残垣上,符光连成一片,竟在城头勾勒出清微观的云纹标记。一位老妇人拉住王凡的衣袖,塞给他一把灵米:“仙师带回去,咱村的灵田又能种新苗了。”灵米在掌心发烫,混着百姓手汗的温度,让他想起玉简中“人劫解”的真意:生民的每一次播种,都是劫运齿轮中最温暖的润滑油。
“通知赵铁柱,”王凡转头对李明远说,“隐鳞军的军旗该加道麦穗纹了——要让百姓看见,咱们的符,护的是他们锅里的粥,不是将军案头的印。”
行至洛阳西门,王凡忽然停步。城门上的“董”字旗已残破不堪,却仍在风中挣扎。他运转观气术,看见董卓的血气运如退潮般向长安收缩,而曹操的气运如银蛇般潜入兖州,所过之处,清微观的云纹符光星星点点亮起,像散落在乱世中的萤火。
“观主,您看!”李明远指着护城河,水面漂着无数百姓自制的符纸,有用炭笔描的云纹,有刻着“安”字的木片,虽简陋却带着真诚的愿力,“这是金墉城的百姓在送咱们。”
王凡取出从仙府带来的“聚民符”,符纸融入河水中,竟化作无数光点,顺着水流向兖州、向青州、向所有流民迁徙的方向漂去。这是他从南华传承中领悟的“劫运道则”:不强行改变诸侯的兴衰,却在每个百姓心中种下护民的种子,让劫运的走向,多少偏向生民一侧。
当夜,二人在嵩山脚下歇息。李明远铺开舆图,王凡忽然在兖州与冀州交界处画下重重标记:“袁绍的神农鼎阵在冀州,董卓的血符阵在洛阳,曹操的屯田令在兖州——我们的‘红尘星斗阵’,就布在三者之间。”他指着标记中心,那里正是清微观的位置,“以民心为阵眼,以符光为纽带,让三家势力的角逐,变成护民的屏障——袁绍怕我们断他粮道,董卓惧我们聚他生魂,曹操需我们稳他民心。”
李明远似懂非懂,王凡却清楚,这是穿越者与修仙者的双重使命:既不能改变官渡之战的结果,却能让兖州的百姓在曹操屯田时,多一道抵御邪修的符光;既不能阻止董卓迁都,却能让洛阳的流民,在废墟中找到一片能插“平安符”的墙角。
借势,是借助各方诸侯的力量为护民创造条件;不改势,是不被权势迷惑,坚守护民初心。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不违天,因为天意在民,护民便是顺应天道。次日清晨,王凡在嵩山石壁上刻下“借势不附势,护民不违天”十二字。刻刀落下时,石粉中竟混着淡淡金光,正是百姓愿力的具象。当第一缕阳光照亮字迹,远处传来隐鳞军的马蹄声——赵铁柱带着接应的队伍到了,甲胄上的新麦穗纹军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