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幕势力初第1章 归途谋划3(第2页)
“观主,聚民阵的愿力波动变强了!”李明远握着玉简惊喜抬头,只见玉简表面的青光正随着远处屯田区的方向起伏,“百姓画符时想着自家田地,愿力就顺着麦穗纹汇进阵眼了!”
王凡望着破庙外排队求符的流民,忽然想起在南华仙府看到的“生魂归位术”——术法的核心不是复杂的咒语,而是让百姓在日常劳作中自然凝聚心念。他取出神农鼎残片,残片上的麦穗纹与弟子们新刻的符板产生共鸣,淡淡金光中竟浮现出屯田区的景象:农夫们挥锄时,符纸贴在锄头把上随动作闪烁;村妇们炊时,符纸飘在灶台旁吸收烟火气。这些场景不是预设的阵法,而是百姓用符护家的本能。
“把聚民阵拆成‘田亩符’‘灶台符’‘井台符’,”王凡在破庙梁柱上画下新的阵图,每个阵眼都对应百姓的日常场景,“让赵师兄带着弟子去濮阳,教百姓在自家地界刻微型符阵——田边刻麦穗防虫害,灶下刻火纹保火候,井旁刻水纹护水源。”他特意在每个微型阵图旁标注:“需百姓亲手刻第一笔,方算入阵。”这不是强制的要求,而是让百姓在刻符时,将“护家”的心意融入其中。
暮色降临时,第一个“灶台符”在破庙厨房生效。当流民大婶往灶里添柴时,符上的麦穗突然轻轻摆动,火星子竟乖乖聚成麦垛形状,不多时,锅里的灵米粥便散发出比平日更浓郁的香气。“原来符不是供着的,是用着的!”大婶的惊叹让所有弟子恍然大悟——以往把符箓当仙术供奉,如今却让符箓成为百姓劳作的帮手,符的灵验与否,全在百姓是否将其视作护家的工具。
道教强调顺应自然、以人为本,符箓本是与天地沟通的媒介,如今将其与百姓熟悉的事物结合,正是顺应了百姓渴望护佑的自然需求,以百姓为本,让符箓真正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才是护民之道的真谛。王凡在心中默默思索着。
李明远忽然捧着《天机卷》残页跑来:“观主,‘借势不改势’下的批注变了!”只见残页上“道种在民”四字旁,不知何时多了行小楷:“符在百姓手,运在烟火中。”王凡轻抚残页,想起在洛阳城头看见的场景:断墙上的平安符光,本是修士布下的护城阵,却因百姓的信任与依赖,化作真正的护民之光。如今的符箓改良,正是让这种信任落地,让每个百姓都能在日常中感受到符的护佑。
深夜,王凡独自在破庙外试验新创的“连穗符”。他将十张麦火符按北斗方位摆成圆圈,中心放上百姓送来的一把麦穗。当他运转“红尘劫运决”时,十道符光竟连成金穗状光带,缓缓升入夜空——那不是高阶法术的威压,而是十户百姓对“今夜无灾”的共同祈愿。这“连穗符”以北斗方位为引,借助百姓对平安的共同祈愿,将十张麦火符的力量汇聚起来。其原理在于,北斗七星在道教文化中象征着指引与守护,通过特定的排列方式,能引导愿力相互交融,形成更强大的护佑力量。这不仅能抵御外界的邪祟侵扰,还能在一定范围内稳定灵气,为百姓营造安宁的生活环境。符光飘向兖州方向时,他知道,这是愿力在自行寻找需要护佑的地方,就像麦穗总会朝着阳光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