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幕势力初成第二章 清微观变3(第2页)
正午时分,演武场响起三声麦哨,这是隐鳞军新的号令。赵铁柱带着前队演示“耕战一体术”:士卒们挥锄时,护锄符的光顺着垄沟蔓延,遇敌时锄头翻转,刃口的护刃符便会发出金芒。“看好了!”他大喝一声,锄头劈向积雪,竟激起半人高的麦芒虚影,“每个动作都是符阵的一部分,护苗时是耕具,护民时是兵器!”士卒们跟着挥锄,雪地上顿时出现整齐的麦穗状沟壑,符光沿着沟垄流转,竟将飘落的雪花托在半空,形成一片晶莹的麦浪。
演示结束后,众人稍作休息,此时李明远走向王凡,神色认真地汇报起灵田的状况。“观主,流民们自发在灵田外围挖护庄沟,沟底全是咱们改良的‘碎麦符’,晒干的麦穗拌着朱砂,邪修的脚一沾就会被愿力灼伤。”他展开从兖州带回的舆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曹操的屯田点,“戏志才来信说,兖州都尉想把咱们的‘耕战阵’推广到每个屯田营,还问能不能刻些‘马秣符’,让战马吃了灵米更有气力。”
“刻,但得加道‘止戈纹’。”王凡摸着阵图上的兖州,想起在南华仙府看见的“劫运交汇点”预言,“告诉戏志才,马秣符的麦穗纹要朝左弯,那是咱们当年在黄巾军中的‘止戈’暗语——既护战马,也暗戒曹军莫扰民。”他忽然看见赵铁柱蹲在地上,用断刀教一个少年画护粮符,少年的手冻得通红,却固执地在刀柄刻下歪扭的麦穗,旁边还刻了个小灶台,“这是俺娘教我的,说灶台稳了,粮就稳了。”
黄昏时,演武场飘起细雪。赵铁柱集合队伍,每人发下一块木牌,上面刻着自己名字和对应的护民符:“这是观主亲自刻的‘兵民符’,正面是你们的名字,背面是百姓给你们的盼头——张老三的符是护灶台,李老四的符是护水渠。”他拍了拍最前排的黄巾降卒,对方袖口的“天公”纹已被新刻的麦穗覆盖,“咱们现在不叫黄巾军,叫隐鳞军,鳞是鱼鳞,藏在百姓的麦田里;鳞也是鳞甲,挡在百姓的茅屋前。”士卒们握紧木牌,背面的“盼头”五花八门:有的刻着“护孙”,有的刻着“护牛”,全是流民们七嘴八舌提的要求。
这“兵民符”可不简单,它通过士卒的名字与百姓的盼头建立起一种奇妙的联系。当士卒带着这符执行任务时,心中想着百姓的期盼,符中的愿力便会增强。比如张老三每次看到护灶台的符,就会想起嘱托他的百姓,从而更加坚定守护的决心,符的力量也在这种情感连接中得到提升。
王凡站在观门处,看着士卒们收队时顺路帮流民修补屋顶,甲胄上的符光与百姓家中的灯火交相辉映。他忽然想起在洛阳看见的场景,那时他以为护民需要高深阵法,现在才懂,护民是让每个士卒都成为会画符的耕夫,每个耕夫都能拿起刻符的兵器。隐鳞军的甲胄不是铁铸的,是千万个百姓的叮嘱与期盼锻打而成;他们的刀刃不是开刃的,是麦穗的锋芒与炊烟的温度磨亮的。
“观主,”李明远捧着新译的仙府典籍走来,“‘红尘劫运决’第三层需要‘军民生死愿’,或许隐鳞军就是最好的引子。”他指向正在教流民识别邪符的士卒,“当士兵知道自己护的是谁家的灶台,百姓知道自己的符在护着哪个士兵,愿力就有了血脉相连的温度。”典籍扉页上,不知何时多了句批注:“军为民之刃,民为军之种”,正是王凡清晨用麦穗汁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