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幕势力初成第3章 突破契机6(第3页)
“老赵,”小顺轻轻摸着胸前那枚“兵民符”,符面上清晰地刻着他娘的名字,那是母亲的牵挂与祝福。“观主说曹操会成就大事,可咱们为何不挑明呢?”赵风临望着落日余晖中那猎猎作响的曹军军旗,旗面上的“曹”字旁,不知何时多了一个极小的麦穗纹,那是小顺趁人不注意时偷偷刻下的,宛如一颗希望的种子。“观主说,真正的大事,是让百姓能在曹字旗下安心种麦。咱们的符,便是要帮他把这面旗,稳稳地插在百姓的心中——插在他们的灶台边、麦田里、孩子的摇篮上,成为他们心中永恒的守护。”
在返程的马车上,赵风临轻轻抚摸着曹操回赠的兖州舆图,图上用朱砂醒目地圈出了二十处屯田点,每个点旁都清晰地注着“需清微观符师”,墨迹尚未干透,还沾着些许麦粒,仿佛带着土地的温度。他深知,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前方等待着他们的,有曹操的多疑猜忌、袁绍的虎视眈眈、吕布的铁骑威胁。但他更清晰地记得,在伤兵营中所看到的场景:当士卒们惊喜地发现护心符上的麦穗纹竟能如此真切地护佑家人,他们竟自发地在兵器上刻下同样的纹路——那并非是对仙术的盲目畏惧,而是百姓对护民力量的热切渴望,是乱世之中最质朴、最珍贵的信任。
回到清微观时,王凡正在灵田专心查看“麦浪传讯阵”,那是连接清微观与外界的神秘纽带。小顺迫不及待地快步上前,递上荀彧的密信。信末多了一首小诗:“麦穗两歧,民食其穗;清微护之,万劫不溃。”字迹工整而有力,却在“护”字旁边精心画了一个极小的锄头——这是荀彧已然看懂了清微观的真正意图:护民之道,并非依赖高深的仙术,而在于脚踏实地的深耕细作,在于对百姓生活的悉心守护。王凡见状,不禁轻轻一笑,他知道,这无疑是一个最好的开端,是清微观在乱世中迈出的坚实一步。
是夜,万籁俱寂。王凡独自登上观顶,俯瞰着兖州方向,那里的银灰色气运中,清微观的金芒已如根系般深深蔓延,仿佛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希望的根基。他轻轻摸出《天机卷》残页,在“三国鼎立”的预言旁,曹操的银灰气运与清微观的金芒相互交缠,奇妙地形成了麦穗状的气运轨迹,仿佛预示着未来的走向与使命。他深知,赵风临和小顺此次前往兖州,带去的并非简单的结盟契约,而是让曹操真切地看到:当军队与百姓的护田愿力紧密合流,便能汇聚成乱世中最为稳固的根基——恰似麦穗与麦根,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铸就丰收的希望。
山脚下,流民们的护庄灯如点点繁星,次第亮起,与隐鳞军的巡逻灯相互呼应,连成一片温暖而坚定的光带。王凡忽然间恍然大悟,遣使兖州的真正意义,并非是让清微观依附于诸侯,而是要让护民的符光,如明灯般照亮诸侯与百姓之间的道路——让曹操明白,唯有守护粮食者,方能获得民力的支持;唯有爱护百姓者,方能赢得民心的归附。而清微观,甘愿成为这两者之间的坚实桥梁,一座用麦穗纹精心织就的桥梁,既承载着诸侯的霸业梦想,更守护着百姓家中那袅袅升起的炊烟,那是生活的希望与延续。
这一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