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劫修楼顶的茶杯

第二幕势力初第4章 兖州接触4(第2页)

曹操微微点头,嘴角泛起一丝轻笑,他已然听懂了赵风临话语背后的深意:百姓愿意为曹军提供符纸,这无疑意味着清微观已成功在兖州百姓心中种下了信任的种子。曹操忽然手指向北方,神色严肃地问道:“袁绍的邪修能够在浓雾中视物,你等的符能否让俺的士卒在邪雾里也能睁开双眼?”赵风临闻言,不慌不忙地取出一个“麦芒眼罩”。这眼罩是用浸过盐水的麦秸精心编织而成,边缘还绣着极小的麦穗,看似普通,实则暗藏玄机。“戴上这个,士卒们便能看见邪雾里的麦穗光。这就好比百姓在漆黑的夜里,只要看见护庄灯,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前行。”赵风临一边说着,一边故意让眼罩掉出半片晒干的艾草。“其实啊,这不过是利用艾草熏眼的原理,当邪雾辣眼时,这麦秸便能起到遮挡的作用。”赵风临巧妙地将符术与实际生活中的小窍门相结合,让曹操对这“麦芒眼罩”的实用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傍晚,夕阳的余晖将整个营寨染成了橙红色,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小顺跟着伤兵在营寨中四处巡视,走着走着,忽然发现角落处有一名士卒正偷偷在兵器上刻符纹,然而却刻错了。小顺赶忙快步走上前去,蹲下身子,从怀中掏出炭笔,在枪杆上仔细地补上根须纹,穗尖朝外,如麦芒般锐利。“大哥,穗尖朝内是护粮的意思,朝外才是护刃。您瞧瞧这根须,得像紧紧抓住土地一样,这样才够稳当。就好比您老家的槐树,只有根扎得深,狂风才吹不倒它呀。”小顺耐心地讲解着,就像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伤兵听着小顺的解释,缓缓摸着新刻的符纹,思绪不禁飘回到家乡那片被邪雾无情毁掉的麦田。“小哥,等俺伤好了,能不能跟你学画符呀?俺想把符寄回家,让老娘好好护着粮囤。她总说,只要看见麦穗,就会想起俺穿着铠甲的模样。”伤兵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期盼与眷恋,那是对家乡和亲人深深的思念。

听到这话,小顺心中猛地一动,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他连忙从竹篓底部翻出一叠印着灶台纹的护心符,符角还染着淡淡的红色,那是用屯田户的胭脂精心点染而成。“拿着,大哥。这符能护着您老娘做饭时不被呛烟,穗尖朝着灶台方向弯曲,这可是俺们观主特意为妇孺们绘制的,就如同您在家时帮老娘添的那一把柴火,给家里带去温暖。”小顺说着,将符纸递到伤兵手中。伤兵紧紧攥着符纸,眼眶渐渐湿润,泪水在眼角闪烁。在这战火纷飞的乱世之中,还有什么比家人的平安更让人感到珍贵呢?

是夜,月色如水,洒在整个伤兵营中,给这片充满伤痛与疲惫的地方带来了一丝宁静。曹操身着便服,独自一人微服巡视伤兵营。他看到小顺正在耐心地教军医在药柜上刻符。只见少年手持麦秸笔,在抽屉上认真地画着护药符,每一道穗尖都准确无误地对着药材,仿佛在与这些草药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大叔,这符能让草药保持干燥,不会受潮。就好比您熬药时,对着药罐轻轻吹三口气,心里默默想着‘快些好起来’。其实啊,是这符纸能够吸收潮气,您瞧这麦秸,晒干之后,吸水的本事可比绸缎还强呢。”小顺一边讲解,一边示范,那认真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军医半信半疑地将已经发霉的艾草放在符旁,心中满是怀疑。然而,次日清晨,当军医再次查看时,却惊讶地发现艾草上的霉斑竟已退尽,而且艾香愈发浓郁。他却不知,这一切都是小顺昨夜偷偷更换了干燥艾草的结果。

曹操转身准备离开,却撞见赵风临正在营门刻符。只见赵风临手持断刀,在木门上缓缓划出麦穗纹,每一道刻痕都深浅不一,故意做得如同普通的木雕一般质朴无华。曹操明知故问:“赵壮士为何不用仙术呢?”赵风临停下手中的动作,擦了擦刀上的木屑,微笑着回答道:“明公,百姓看见士卒们亲手刻符,会比看见符光闪闪更加感到踏实。这就如同您当年在陈留,亲自扶犁耕地,百姓们看到您以身作则,才敢放心地跟着屯田。”赵风临的话如同一记重锤,深深击中了曹操的心事。曹操不禁回想起自己当初推行屯田制时,百姓们因惧怕兵灾,纷纷逃亡,人心惶惶。直到他亲自下地扶犁,以身作则,才逐渐安定了人心,让屯田制得以顺利推行。眼前这小小的护粮符,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扶犁”呢?曹操感慨万千,他轻轻地拍了拍赵风临的肩膀,语气坚定地说道:“明日起,让你的人去教校尉们刻符。孤要让兖州的每一个粮囤、每一口灶台,都刻上这麦穗纹。就如同咱们的军旗一样,得让百姓看得明白,信得踏实。”

三日后,阳光明媚,照耀着兖州城的每一个角落。兖州城的四门竖起了崭新的护城符。这些护城符由清微观弟子与屯田户齐心协力共同刻制而成,设计巧妙独特。上半部分是曹操所代表的威严云雷纹,象征着曹军的力量与守护;下半部分则是百姓们熟悉且亲切的麦穗纹,寓意着丰收与安宁;中间还用耕牛图案巧妙地连接起来,代表着农耕与生活的延续。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柔地洒在符上时,整座城池仿佛被一层神秘的力量笼罩,竟泛起如麦浪般层层叠叠的微光,如梦如幻。路过的百姓们纷纷停下脚步,驻足观望,他们指着符纹,兴奋地交头接耳:“快看呐,曹大人的旗和清微观的符连在一起啦!”人群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更是掏出针线,在符纹的空白处绣上了一个极小却精致的灶台,嘴里还念叨着:“这样啊,士卒们在外打仗,也能闻见家里的饭香咯。”这小小的举动,充满了对士卒们的关爱与牵挂,也彰显了军民之间深厚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