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幕势力初第4章 兖州接触5(第3页)
赵风临抱拳行礼,就在这时,断刀不经意间划过烛火,刀刃上的护刃符与荀彧案头的护粮符轻轻共振,发出一阵微弱的波动。然而,赵风临反应迅速,他巧妙地用刀柄撞击砚台的声音掩盖了这一细微的变化。他知道,荀彧其实早已看穿清微观的不凡之处,却选择揣着明白装糊涂。这种基于务实态度的默契,正是乱世中最稳固的合作基石。
是夜,伤兵营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药味和疲惫的气息。小顺正穿梭在伤兵之间,耐心地教他们画护心符。他发现一个伤兵正拿着断箭,吃力地在木片上刻符。符面虽然歪扭,却带着一股坚韧的狠劲,仿佛寄托着伤兵对平安和守护的强烈渴望。小顺轻轻地凑了过去,在他刻的护心符旁,用炭笔小心翼翼地加了一道歪歪扭扭的灶台,又画了一个抱着麦穗的小人。“大哥,这样一来,您娘在灶台前烧香的时候,符光就能顺着烟囱找到您啦。就像您去年守护粮食的时候,顺着麦香找到了俺们的粮车一样。”小顺的声音清脆而温暖,仿佛一缕阳光照进了伤兵的心里。伤兵听了小顺的话,轻轻地摸着符纸,嘴角露出一丝微笑,然而眼角却泛着泪光。在这乱世之中,还有什么比知道有人惦记着自己更能稳住军心呢?
幕府后堂,曹操静静地听着荀彧转述今夜的谈话内容。他的目光落在案头的护粮符上,那朴实无华却又充满力量的符纸,仿佛有着某种魔力,吸引着他的视线。曹操忽然轻轻一笑,自言自语道:“这赵风临,刀上的疤可比嘴上的话实在多了。”说着,他忽然抽出佩剑,在护粮符旁刻下“护粮即护民”五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去告诉戏志才,把清微观的人编入屯田校尉府,让他们教导士卒刻符。就说孤要让兖州的每一个粮囤,都刻上‘曹’字与麦穗的图案,让袁绍的邪修清楚地知道,这里的粮食,是军民共同守护的,他们断不得,也抢不得。”曹操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在向整个乱世宣告他守护百姓和粮食的决心。
赵风临回到驿馆时,小顺正趴在桌上,专注地画着符。竹简上歪歪扭扭地写着:“荀彧大人的胡子像麦穗,看着软,碰着扎手。”赵风临看到这句话,不禁微微一笑。他忽然想起荀彧书房里的麦穗标本,那是用灵米浆精心固定在竹简上的,穗尖的朝向正好是兖州的主粮道。原来,这位看似温和的谋士,早已在用清微观的方式,默默地丈量着天下局势的走向,谋划着曹操势力的未来。
兖州的夜色深沉而宁静,护城符的微光与屯田灯的光芒相互辉映,交织成一片温暖而祥和的兖州。远处传来巡夜士卒整齐的脚步声,夹杂着低低的护粮咒,仿佛在为这片土地祈福。赵风临轻轻抚摸着胸前的“兵民符”,想起王凡说过的“乱世护民,先护人心”。今夜与荀彧的对话,表面上是在谈论符术和粮道,实则是在构建一个更为深远的盟约。当诸侯的霸业与百姓的炊烟紧密相连,当士卒的刀枪与百姓的符纸相互守护,或许在这乱世的重重劫运之中,真的能够在麦穗的金黄中,寻找到一线生机与希望。
而赵风临心里清楚,清微观与曹操势力之间的信任,正如同此刻窗外在寒冬积雪下悄然扎根的麦苗。荀彧所说的“可结为粮道之盟”,并非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之后,将是护粮符与云雷旗的共舞,是隐鳞军与青州兵的并肩作战,是民心与军心的深度融合。
这一晚,赵风临在密信中郑重地写下:“荀彧似麦穗,外柔内刚;曹操如耕牛,务实重根。此二人,可托护民之愿。”信末,他精心地画了一个极小的麦穗,巧妙地藏在云雷纹的褶皱里。这是清微观与曹操势力的第一个暗号,也是乱世中,护民之路的第一块界石。它虽然渺小,却深深地扎根在军民共同守护的麦田里,静静地等待着春风来临之时,能够漫山遍野地生长,绽放出希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