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春日竞技与未寄的信笺

四月下旬的空气,裹着温吞吞的热度,混杂青草被晒过的生涩气息和塑胶跑道的胶味,被一阵阵排山倒海的呼喊搅得汹涌滚烫。

 “江韵华!加油!江韵华!加油!”

 “高三(2)班,所向无敌!”

 声浪,纯粹由少年人的热情和骄傲混合而成,狠狠撞击着整个运动场的空气墙。看台上一片校服组成的蓝色海洋,随着跑道上高速掠过的身影掀起浪头般的涌动,无数目光交织汇成的焦点,紧紧吸附在跑道尽头那道人影之上——江韵华像颗被点燃的流星,划过高一男子1500米的终点线,率先狠狠扯断了那条象征胜利的彩带。

 巨大的喘息声淹没了耳朵里的嗡鸣,他双手撑着膝盖,胸腔里像塞进了一架破旧风箱,每一次起伏都牵扯着肌肉深处的酸胀。汗珠大颗大颗从滚烫的鬓角滚落,砸在烧灼的红色塑胶跑道上,洇开一个深色的小点又迅速蒸发。裁判报时的声音被淹没,只有班上的男生们从看台最前沿冲下来的脚步声和嘶吼异常清晰。

 “韵华!牛啊!”副班长重重一巴掌拍在他汗湿的背上,他猛吸一口气差点呛着。

 “给力!破纪录了!”又一个同学挤上来搂住他脖子晃。

 汗水和年轻身体的热气几乎将他裹挟。江韵华抹了把脸上纵横的汗水,挤出一个疲累却异常明亮的笑容,身体累得像散了架,心底有什么东西却轻飘飘地要飞起来。他下意识扭头,越过喧嚣嘈杂的人群,视线精准地投向看台某个熟悉的位置。

 许清瑶站在那里,没有跟着歇斯底里地呐喊,只是弯着眼睛看着他笑,阳光跳跃在她微卷的睫毛上。她抬高手臂,远远地对他比了个小小的、紧握的拳头。无声无息,却像一道温软的细流,隔空注入他被点燃后疲惫焦躁的神经,奇异地抚平了喧嚣带来的震动,让肺腑间烧灼的气息平顺下来。他咧开嘴,朝她用力地点了点头,心底的飞鸟扑棱着翅膀,冲上了阳光滚烫的蓝天。

 喧嚣渐渐止歇,人群簇拥着他离开跑道核心区域,到场地边的树荫下休整。高二男子跳高预决赛即将开始,场地被迅速清空。江韵华拧开瓶盖,冰凉的水滑过灼热的喉咙,他抬头望向正在紧张调整横杆高度的跳高场地。太阳明晃晃地悬着,将沙坑边缘照得发白。下午,才是他的战场。

 他靠着树干坐下,目光扫过身边散落的书包、外套和功能饮料瓶。眼角余光瞥见一抹淡粉的色泽,安静地躺在许清瑶位置旁的水泥台阶上。一张折叠精巧、边缘印着小巧白色花朵的卡片,正是他前几天在学校小书店特意挑选的那种,和她塞给他的那张“加油卡”是一样的花纹。他的心轻轻一跳,仿佛被微弱的电流击中。刚才跑过她身前看台时,仿佛是有纸片飘落的动作掠过视野一角。

 视线不自觉搜寻那个身影——她已不在原地,被几个同学拉到了后排靠栏杆的位置,似乎是为了更清晰地将跳高场地尽收眼底。那边声音嘈杂,她背对着他,扬着手臂正笑着和对面的朋友说着什么。

 心跳得有点快。周围没人注意这个角落。他挪了挪身体,手臂悄然伸直,指尖谨慎地越过两个书包的缝隙,迅疾地将那张小卡片捞了回来。掌心贴着温热的台阶,卡片似乎也沾染了太阳的热度,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紧张感,被他快速地攥紧、塞进自己校裤深而宽大的口袋里。动作一气呵成,隐秘地只有自己狂乱的心跳在耳边轰鸣。做贼心虚。他用另一只手胡乱抹了下下巴上新渗出的汗珠,目光重新投向跳高场地,试图捕捉任何一点关于比赛的信息来平息这份慌乱,心底却像揣进了一只羽毛未丰的雏鸟,不安分地扑腾着。

 ------

 同一片灼热的阳光穿透宽大的百叶窗,落在高二年级组教师办公室光洁的地板上,切割出明暗相间的长条光影。办公室里弥漫着一种不同于运动场的焦灼,凝固的空气里飘浮着细微的粉笔灰和旧纸张的味道。林雪萍坐得笔直,神色平静得如同一泓深秋的湖水,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她面前隔着一张堆满了试卷和练习册的办公桌,面对面坐着两个人。

 左边的是陈默然,年级排名稳居前三的男生,戴着标志性的黑框眼镜,眉头紧锁,嘴唇抿成一条缺乏血色的直线,搁在膝盖上的手不自觉地用力捏着校服裤子的布料。右边是戴晴雯,班级学习委员,同样成绩拔尖,乌黑的长发垂在肩头,此刻那张向来从容淡定的脸上布满了委屈的潮红,眼眶红了一圈,强忍着不肯掉下泪来。两人座位间无形的间隙深如沟壑,空气紧绷得像拉满的弓弦。

 矛盾焦点在桌面上摊开的一叠厚厚的A4纸上——是刚下发不久的全年级尖子生初步摸底统计和高校意向调查表。表格顶端的空白处被红笔醒目地标注了几个数字,那是学校模拟推演的预估“z大自主招生校荐名额”数量,屈指可数,极其有限。调查表显示,陈默然和戴晴雯在首选目标大学那一栏,都清晰无误、笔墨郑重地填着那两个字——“z大”。更确切地说,是z大的王牌专业。

 “林老师,” 陈默然的声音带着一种紧绷的冷静,似乎极力想用理性包裹情绪,语速飞快,“您知道z大这个专业对我们学校过往生源的重视程度是有具体分数线和排位要求的。综合评定,我相信……” 他稍微顿了一下,推了推眼镜,“我认为我的稳定性更高。戴晴雯同学,” 他目光转向对面,试图摆出就事论事的态度,“她当然也很优秀,但几次大考波动幅度较大。自主招生名额机会难得,我个人认为应该给把握更大、能为学校争得更高荣誉的人选。”

 “陈默然!” 戴晴雯的眼泪终于忍不住夺眶而出,声音里充满了受伤和愤懑,“波动?就因为我上次期末模考退步了两名?你排位高就能无视别人也拼尽全力的努力吗?校荐机会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你个人的专属!” 她急促地喘了口气,看着林雪萍,“林老师,他这不是商量,是赤裸裸的掠夺!我高二一年的综合分……”

 “综合分计算需要更科学的参数,不是单方面自认的努力程度就能作数……”

 林雪萍抬起右手,掌心向下轻轻压了压空气。她没说话,只是这个简单的动作,便像一把无形的梳子,立刻梳理掉了空气中飞溅的火星,让争吵戛然而止。房间里只剩下戴晴雯压抑的抽噎和窗外隐约传来的运动员进行曲鼓点声。

 “争,解决不了名额问题。”林雪萍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地落在每一个角落,带着阅尽千帆般的沉稳,又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引导力量。她目光平静地扫过两张布满年轻倔强和不甘的脸庞。“z大的推荐标准,不仅仅是个人的成绩数字,更看重学科潜力、思维特质、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她拿起桌上那本写得密密麻麻的《学生成长手册》,指尖在其中一页停住,“你们各自都有闪光点。” 她的目光先落在陈默然身上,“你的数理逻辑和深度钻研能力,尤其物理竞赛上的突破,是加分项。”接着转向戴晴雯,语气更加温和些许,“你在大型活动组织策划、跨学科探究上的想法和执行能力,团队协作的领导力,同样独特且被高校认可。这些特质数据在模考分数里体现了吗?你们反复争夺模拟推演表格上冰冷的数字排位时,有没有评估过自己这份独一无二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