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雪地脚印与组织徽章》(第2页)
“全球情报库匹配到最后记录!”阿隼的战术平板显示1949年的老照片,穿长衫的青年将徽章别在中山装内袋,背景是燃烧的国民党档案库。照片备注写着:“天枢成员‘子申’,为保护密卷在上海北站牺牲。”沈砚之的机械表突然停在10:10,与照片拍摄的10月10日形成共振,“惊蛰”的声音带着哽咽:“他是我发展的最后一名下线,说要让徽章成为记忆的火种。”
“样本被带走时留下了共振信标!”顾清辞的莱卡相机对准天空,镜头里的极光呈现北斗七星的闪烁频率,“信标频率与徽章的锕系成分同源,这是‘天枢’在传递安全信号。”沈砚之的意识回廊中,“惊蛰”与“子申”的影像重叠,两人同时将徽章按在胸口,形成跨越时空的守护誓言。阿芙罗拉调试反共振装置,屏幕上显示信标轨迹正指向北极——那是“惊蛰”记忆中密卷核心的隐藏地。
“林浩宇的基地在自爆!”阿隼的紧急消息附带卫星图像,冰山反应堆的锕系辐射归零,“但南极冰层下检测到新的能量反应,与徽章的共振频率一致。”沈砚之握紧徽章,“申”字凹槽与掌心疤痕产生温暖共鸣,意识中同时响起两个时代的声音:“天枢”成员的摩斯密码敲击声,以及现代守护者的加密通讯波段,两者在徽章的金属里形成奇妙的和谐。
“该启动‘星火接力’计划了。”沈砚之将徽章频率导入记忆水晶,376位烈士的光点组成流动的星轨,“用‘天枢’的古老密码与现代技术对接,找到真正的记忆守护者。”阿芙罗拉点头,俄罗斯记忆基因研究所的数据库更新:“发现‘跨时空记忆守护网络’——1937年至今,总有人在暗中传递记忆火种。”
南极的暴风雪突然停歇,沈砚之收到阿隼的最终解码:“徽章信标指向的北极冰层下,藏着1945年转移的密卷核心,其基因样本与沈先生的Lrp1b基因形成全球共振网络。”附件里的三维模型显示,整个北极冰层竟是个巨大的记忆共鸣器,其频率与外白渡桥的记忆水晶、维京古墓的北斗结构遥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