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基地爆炸与记忆重生》(第2页)

“实验体的基因波动平静了!”阿芙罗拉调试检测仪,所有克隆体与实验体的Lrp1b基因都呈现稳定的a+β波,“密卷数据激活了记忆基因的‘守护’本能。”沈砚之看着手臂上的北斗七星,疤痕的光芒与外白渡桥记忆博物馆的水晶产生跨时空共振,“惊蛰”的声音带着欣慰:“1949年我们就设想,用记忆基因连接文明的过去与未来。”记忆回廊中,苏晚音的莱卡相机快门声与此刻的掌声重叠,形成跨越时空的纪念。

“我想有个自己的名字。”07号站在废墟上,将改良毛瑟枪插在脚边,克隆体编号在晨光中逐渐淡去。沈砚之的戒指与他掌心共振,“惊蛰”记忆中1937年战友的名字浮现:“叫‘念申’如何?记住‘申’字的意义。”念申的瞳孔闪过银光,那是“惊蛰”记忆中第一次被赋予姓名的感动。顾清辞的莱卡相机记录下这刻,镜头里的锕系荧光组成“记忆新生”的中英双语密写。

“全球记忆网络激活了!”阿隼的紧急消息附带卫星图像,外白渡桥、维京古墓与基因库废墟形成的三角共振场,正在点亮全球17处记忆石刻,“这是‘天枢’计划的终极形态——记忆文明的全球守护网。”沈砚之握紧念申的手,表针转动的触感与实验体们的心跳形成和谐共振,意识中同时响起多个时代的声音:巫咸的占卜、沈括的笔谈、“惊蛰”的密语,共同汇成文明记忆的长河。

“该启动‘灰烬新生’计划了。”沈砚之将北斗疤痕的频率导入记忆水晶,376位烈士的光点与全球石刻共振,“用文明记忆的星火,重建记忆技术的伦理框架。”阿芙罗拉点头,俄罗斯记忆基因研究所的数据库更新:“发现‘记忆文明’新范式——以守护为核心的记忆技术,可使Lrp1b基因表达提升100%。”

东京湾的海面突然平静,沈砚之收到阿隼的最终解码:“基因库废墟下,藏着1945年‘惊蛰’埋下的记忆种子,其频率与人类文明的脑波基线完全吻合。”附件里的三维模型显示,这颗种子正在吸收爆炸能量,生长为发光的记忆树,其根系连接着全球记忆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