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重生七零:我应该是科学家里最能打的吧 肆(第2页)
汪璒发现是两百元巨款,坚决推辞:\"学校有津贴,我还能做兼职。这钱你留着......\"
\"你哥在煤矿转正了,每月往家寄钱。\"张娜硬塞进她口袋,\"妈用不着。\"
火车开动后,汪璒才让眼泪流下来。她摸了摸口袋里的钱,发现里面还有张字条:\"好好吃饭,别太累。——妈\"
大二开始,汪璒的研究进入新阶段。在电子工业部的支持下,她有了自己的小型实验室,甚至能调用校办工厂的加工设备。
\"汪璒,你看这个数据!\"助手小林兴奋地喊道,\"载流子迁移率提高了50%!\"
这是新型掺杂工艺的成功。汪璒看着示波器上的波形,心跳加速。这项技术如果量产,能将国内半导体性能提升一个档次。
庆功宴上,李教授喝得微醺,拍着她的肩膀说:\"小汪啊,系里决定让你提前毕业,直接攻读我的研究生!\"
在场的人都鼓掌祝贺,汪璒却犹豫了:\"教授,我想去中科院半导体所。\"
饭局瞬间安静。在众人看来,拒绝李教授简直是狂妄。
\"为什么?\"李教授沉下脸。
\"那里有国内最好的分子束外延设备,我的研究需要......\"汪璒实话实说。
令人意外的是,李教授突然大笑起来:\"好!有志向!我亲自给你写推荐信!\"
1985年春天,十三岁的汪璒以全优成绩提前毕业,同时收到中科院半导体所和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她选择了前者,因为那里有她急需的实验设备。
离校前,张建军来送她:\"小不点,你可别忘了我们啊。\"
\"怎么会。\"汪璒认真地说,\"等我的研究成功了,请你过来当机械设计总监。\"
\"一言为定!\"张建军伸出小拇指,两人像孩子一样拉钩。
中科院的生活比大学更紧张。汪璒成了所里最年轻的研究员,每天工作十四小时以上。她的目标是研制出可用于军事雷达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这在前世是她的老本行。
\"小汪,这个能带结构设计太大胆了。\"课题组长老陈皱着眉头说,\"国际上都没有先例啊。\"
\"所以我们要做第一个。\"汪璒自信地回答。
三个月后,当初质疑她的老陈成了她最坚定的支持者。当第一片符合军用标准的gaAs半导体材料在电子显微镜下显示出完美晶格时,整个实验室沸腾了。
\"汪璒,你是怎么想到这种生长模式的?\"老陈激动地问。
\"直觉。\"汪璒轻描淡写地说,无法解释这是前世二十年的技术积累。
1986年夏天,汪璒的研究成果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获得了百万级经费支持。十四岁的她成了项目组副组长,领导着平均年龄三十五岁的团队。
与此同时,路杊考入了国防科技大学,两人偶尔通信,内容全是技术讨论。他在信中透露,学校正在研究一种新型雷达,急需高性能半导体材料。
汪璒回信:\"材料问题我可以解决,但需要知道具体参数......\"
她没有告诉路杊,自己负责的正是军方委托的专项研究。这种默契的\"保密\",反而让他们的学术交流更加纯粹。
1987年春节,汪璒带着一大包年货回家乡。汪家村通了电,不少人家买了电视机——正是用她参与研发的国产芯片组装的。
张娜的头发白了一半,但精神很好,拉着女儿的手说个不停:\"村里人都说你是文曲星下凡......孙大富去年喝酒掉沟里摔断了腿,现在见我就躲......\"
汪璒笑着听母亲唠叨,心里暖暖的。晚上,她拿出一个存折:\"妈,这里有五千块钱,你拿着盖新房吧。\"
\"五千!\"张娜吓得差点把存折扔了,\"你哪来这么多钱?\"
\"国家发的科技奖金,合法收入。\"汪璒骄傲地说。
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新买的彩色电视机前看春晚。当主持人宣布\"我国自主研制的半导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时,汪铁柱突然指着屏幕:\"快看!那不是璒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