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那些年最可爱的人(12记忆碎片(全(第2页)

 

 听说张淑芬怀上之后,立刻表示从明天开始,一早都来帮忙干活。
 

 张淑芬说要给她们发工资,但被她们严词拒绝了。
 

 张淑芬坐在一旁,默默揩拭掉眼角的泪水,便又笑着起身进了厨房。
 

 周砚想跟着进去,画面骤然一变,眼前出现了一道门。
 

 “使劲!使劲!头出来了!”
 

 “儿子!生了个儿子!”
 

 房间里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和林嫂子高兴的声音。
 

 周砚站在门口,看着门上的时间:1938年5月16日,午,12:32
 

 三伯周汉,呱呱落地,转场快到他有点触不及防。
 

 婴儿裹上小被子,几个村里的嬢嬢进进出出,帮着收拾打理,很快屋里就重归平静。
 

 周砚这才飘了进去。
 

 张淑芬脸色苍白,身后垫着个枕头,看着身旁刚出生的孩子,脸上露出了一个虚弱的笑容。
 

 周清和周泽两个小萝卜头趴在床边,一脸好奇的打量着刚出生的小弟弟。
 

 “妈,怎么又是个弟弟啊?不是说好给我生个妹妹吗?”周清抬头看着张淑芬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小失望。
 

 “恩,要妹妹。”周泽跟着点头。
 

 “好好好,下次给你们生个妹妹。”张淑芬略带无奈地笑道,看着襁保里的孩子,却低声道:“儿子好啊,这乱世,女孩要遭罪的。”
 

 “淑芬啊,来,先喝碗小米粥,孩子我给你看着,先把月子坐好,卤肉等出了月子再忙活。”一个五十来岁的女人端着一碗小米粥走进门来,走到床边坐下,满眼心疼的看着张淑芬,“生孩子,太遭罪了。”
 

 “娘,我没事,这都第三个了,早习惯了。”张淑芬扯起嘴角笑了笑。
 

 “娘?这是祖祖?”周砚看着这女人,眉眼和张淑芬确实有几分象,他记得祖祖的名字好象叫李珍,去扫过墓。
 

 “不管生几个,还不是一样疼,我生了你们兄妹四个,哪个不是疼的死去活来,鬼门关上走一遭才能把孩子生下来。”李珍舀起小米粥吹了吹,小心喂给张淑芬,一边道:“我跟你老汉说了,等你出了月子我再回蓉城,你一个人,周毅又不在,我实在放心不下。”
 

 “娘,谢谢你。”张淑芬红着眼睛看着李珍。
 

 “我是你娘,有啥子好谢。”李珍笑着伸手摸了摸她的头,宠溺道:“我还经常想起你小时候的模样,一转眼你都成三个孩子的妈了。”
 

 “外婆,我也想吃。”两个小萝卜头凑过来。
 

 李珍笑着说道:“等我喂你们娘吃了,再给你们盛哈,她吃了要休息一会。”
 

 “恩嗯。”两个小萝卜头乖巧点头。
 

 周砚笑着站一旁,有妈妈在,挺好的,至少在她最脆弱的时候,身边有个最爱她的人。
 

 画面渐渐模糊,再变得清淅。
 

 墙面上,时间:1938年6月15日,早,7:30。
 

 张淑芬头上包着一块帕子,在院子里散步。
 

 门外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我来!”李珍快步走了出来开门。+天.禧·小+说¢网* ~已?发*布~最′新+章?节_
 

 门外站着的是提着母鸡和一包红糖的黄四郎,晃眼一年过去,他看起来苍老了几分,原本胖乎乎的脸颊也瘦了一圈。
 

 “黄老板,你啷个又来了,这都第三回了,我说了,要等淑芬把月子坐满才行嘛。”李珍叹了口气道。
 

 黄四郎陪着笑脸道:“李嬢嬢,我就是算着时间来的嘛,我也没办法,客人总是问啥时候上卤味,我一个月没有卖,客人都要跑光了。道生意不好做啊”
 

 “黄老板,明天你让人来拉卤肉嘛,你要好多,我先记着。”张淑芬走了过来,笑着开口道。
 

 “要得!太好了!张大妹子,你再不复工,不止是我们飞燕酒楼熬不住,镇上的食客也等伤心了。”黄四郎满脸高兴,“卤猪头肉那些照旧嘛,卤牛肉要一百斤,好多客人找我预定,都堆起的。”
 

 “要得。”张淑芬点头,看了眼他手里提着的东西:“东西你提回去嘛,上两次来都带了东西的。”
 

 “哪有提回去的道理,这老母鸡你留着好好补一补嘛,我就先回去了。”黄四郎把东西放到门坎上,转身走了。
 

 “淑芬你”李珍有点担心地看着她。
 

 “妈,今天月子就坐满了,也该开工了,趁着现在还能挣钱多挣点,以后的世道还不晓得怎么样,养三个娃娃要多存点钱。”张淑芬笑着打断她:“你去帮我喊林嫂子过来一趟嘛,有她帮忙,我省了不少力气。”
 

 “要得。”李珍点头出门去了。
 

 周砚看着坐完月子,胖了有二十来斤的张淑芬,身材倒也依旧匀净,脸上多了些肉,看着还更亲切一些,皮肤也是白白嫩嫩的。
 

 张淑芬站在院子里的水缸前,细细打量着自己许久,象是下定了某种决心。
 

 1939年8月16,午,11:40
 苏稽石板桥头。 

 张记卤味摊前零散围着几个客人,买了卤味之后便匆匆快步离去。
 

 原本熙熙攘攘,颇为热闹的桥头集市,如今只有几个老人在卖一些手工竹编的簸箕、草鞋,面摊老板娘皱眉苦脸的坐着,不见当初在旁煮面的老板。
 

 一眼看去,显得有些箫条。
 

 卤味摊后边站着一个黑黑胖胖的女人,周砚仔细辨认了一下,才认出是张淑芬。
 

 短短一年时间,她变黑了许多,更是变胖了许多,看着足有一百六七十斤。
 

 一头短发也是修的颇为潦草,看起来再无初见时的那份干练清爽,属于丢在人群里不会多看两眼的那种。
 

 两个小萝卜头旁边多了一个更小的萝卜头,坐在特制的背篼里,眼巴巴的瞅着两个哥哥在一旁玩跳格子。
 

 “老板,我要一斤卤牛肉。”一道温柔的女声拉回了周砚的思绪。
 

 回身看去,脸上露出了几分讶色,这穿着一身黑色旗袍,眼框微红,憔瘁却依旧不失美貌的,不正是那日惊鸿一瞥的邱家小姐邱绮吗!
 

 她手里捧着一个青花瓷盆,递向张淑芬,低声道:“装在这里面。”
 

 张淑芬看着那青花瓷盆也是愣了愣,两年没看到这个盆,但显然她还是认出来了,她接过盆,又看了一眼面前这个漂亮的姑娘,嘴唇动了动,点头道:“好。”
 

 林嫂子挑了一块牛腱子准备切,张淑芬洗了手,走过来接过刀,“林嫂子,我来吧。”
 

 牛肉切片,然后一片片顺着装进青花瓷盆,在盆里盘成圈,就如两年前她给她做的那份一般。
 

 邱绮双手捧着接过青花瓷盆,看着里面堆迭整齐的牛肉沉默良久,抬头看着张淑芬轻声道:“谢谢。”
 

 她捧着青花瓷盆转身,肩膀微颤,一步一步走向一旁停着的马车。
 

 周砚看到了眼泪从她脸颊滑落,滴落在石板桥头的青石板上。
 

 丫鬟上前,递过一枚银元,快步跟上。
 

 张淑芬手里捏着那枚银元,也是看着邱绮的背影愣愣出神,等到马车远去,轻声自语:“两年了,汪少爷有给她写信吗?”
 

 “嘛嘛…”
 

 孩子的哭声打断了她的思绪,她连忙把手在围裙上蹭了蹭,把娃抱起来哄。
 

 “刚好两年整,她亲自拿着青花瓷盆来买卤牛肉,是有什么寓意吗?”周砚看着马车消失在视线中,突然有些好奇汪遇那封信里写了什么。
 

 “淑芬,你最近怎么又晒黑了一些,而且看起来比之前还胖了点?”林嫂子收拾东西,回头看了眼张淑芬道,“你刚嫁过来的时候,吃东西可克制了,生怕肚子上多长一点肉。”
 

 “家里没个男人,黑点胖点事情会少很多,瞧我现在都能掀翻一个壮汉了。”张淑芬笑了笑道:“三个娃还指着我活呢,这年月,女子好看是祸不是福。”
 

 周砚闻言默默攥拳,看着张淑芬的脸愣愣出神。
 

 哪有什么铁娘子,不过是为母则刚而已。
 

 老太太原来从年轻时候就这般清醒。
 

 画面在孩子的哭声中渐渐模糊。
 

 嘉州城热闹的街道渐渐变得清淅。
 

 周砚下意识先抬头看了眼天空:1939年9月8日,早,9:00
 

 平板马车停在了一处巷子里,黄四郎正指挥着几个干活的从马车上往后厨搬运卤肉,车上装了八筐卤肉,足有数百斤。
 

 张淑芬穿的一身粗布衣裳,只带了周清过来,在旁边看了一会,等只剩黄四郎的时候,才开口小声问道:“黄老板,今天怎么要那么多卤肉?有人办席吗?”
 

 “你没听说啊?”黄四郎有些意外地看着她,压着声音道:“城南段家大公子迎娶邱家大小姐,今天在我们飞燕酒楼办酒席呢!嘉州名流齐聚,据说督察专员和县长都会来,要办整整八十多桌呢!”
 

 张淑芬若有所思,问道:“邱家?迎春门的邱家?”
 

 “对!”黄四郎笑着点头,“邱小姐小姐可是嘉州城有名的美人,她最爱吃你做的卤牛肉了,常来我们飞燕酒楼吃饭,每次必点卤牛肉。”
 

 张淑芬沉默了,想了想,又问道:“那段家大公子是良配吗?”
 

 黄四郎闻言笑道:“张大妹子你这话说的,段家可是嘉州第一大户!段家大公子留洋八年,年初刚回来,风度翩翩,学富五车。
 

 我前两日去段家府上见过,有幸和他交谈了几句,待人温和,说话做事也很有函养,咱们嘉州城找不到第二位和他一般的青年才俊。
 

 有说法他要去国立中央大学当教授,也有传闻说他成亲之后,还要继续出国深造。邱小姐和段少爷成亲,那可真是天作之合,郎才女貌!”
 

 张淑芬闻言舒了口气,也跟着笑了:“挺好的,那邱小姐就不怕被惦记了。”
 

 “真是混球!”张淑芬咬牙,下意识握拳。
 

 “说不得,说不得。”黄四郎连忙摆手,悄摸摸给张淑芬塞了一个沉沉的口袋,“你回去再点,明天马车就修好了,我让我老表的大儿子来取货,你就不用送了。”
 

 “要得。”张淑芬应了一声,把钱袋子揣好,驾着马车离去。
 

 周砚若有所思,难怪那日邱绮特意来苏稽,端着青花瓷盆买了一斤卤牛肉,她是在用那种方式来告别汪遇吧?
 

 乱世佳人,命运早已不是自己能够左右的。
 

 两年痴等,不知是否有等到他的信或消息?
 

 至少她还算嫁得良人,在这乱世之中,没有沦为军阀玩物,也算幸运的了。
 

 从结果来看,若是她嫁给了汪遇,应该也会死在后来的汪家大火之中,化为冤魂。
 

 当然,这是他一个旁观者的看法,用结果来推导,向来没有人情味。
 

 周砚本以为画面会再转,但马车从巷子里出来,却转到了街上。
 

 玉堂街上,人山人海。
 

 段、邱两家联姻,今日大婚,在飞燕酒楼办婚礼。
 

 嘉州城中百姓,不少来看热闹的,挤满了玉堂街的两侧。
 

 嘉州第一家族段家少爷,求娶嘉州第一美人邱家小姐邱绮,对于笼罩在战争阴影之下的嘉州,算得上是难得的喜事。
 

 大家都想来看热闹,沾沾喜气。
 

 段家家丁抬着一箩筐的喜糖沿路散给围观的人们。
 

 “来了!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街上的人们纷纷伸长了脖子向着长街那头瞧着。
 

 张淑芬把马车栓好,抱着周清也是挤到了街边,探头看着。
 

 周砚飘了起来,目光越过人群,看到了锣鼓队后方一辆缓缓驶来的军用敞篷吉普车。
 

 段家果然有钱有势,竟连军方的车子都能借的到。
 

 “前方都打成那样了,一个商贾之子结婚,竟然用的军车!实属可恶!”
 

 “你懂个锤子!段家上个月为抗日捐款一百万银元!这车是省里特批给段家当婚车的,为的就是表彰段家捐款救国的大义,堵上你们这些家伙的嘴巴!不然督查专员和县长能来?”
 

 “一百万银元!”
 

 “段家硬是慷慨大方!该他们挣钱!”
 

 围观百姓纷纷咋舌,对段家好感度大涨。
 

 敞篷车后排坐着的正是新人,周砚飘得高,看得清楚。
 

 新郎穿着一身蓝色西服,头发二八分,长得确实俊朗,身姿笔挺,坐在车里看着就挺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看着斯斯文文的。
 

 新娘穿的不是婚纱,而是一套红色的喜服,凤冠霞帔,手里拿着一把团扇,挡着面,坐的端端正正,腰背同样挺的笔直。
 

 车子缓缓驶过的时候,可以同时看到两人的侧脸。
 

 才子佳人,确实配一脸。
 

 飞燕酒楼门口,数千响的鞭炮响彻街道。
 

 吉普车缓缓停下,新郎先下了车,高高瘦瘦,却又能撑得起西服,绝对不是个瘦竹杆。
 

 伴娘拉开吉普车门,穿着华丽霞帔的新娘却不太好落车,可把众人急坏了。
 

 新郎见此走了过去,弯腰进车里,把新娘从抱了下来。
 

 团扇垂下,露出了邱绮那张绝美的脸,她的脸上有着一丝惊讶,微微上扬的嘴角,则带了点甜蜜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