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卤素菜的轰动效应(6二合一)(第2页)

 

 吸满了卤汁的腐竹,一口下去,满嘴荤香,软而不烂,还带着一点点弹牙的口感,嚼起来竟是有种吃肉的错觉。
 

 不对,甚至比肉还要更香几分。
 

 荤香与豆香的完美交融,就连腐竹的口感都是一样的。
 

 一晃已经是三十年多前的事情了,许多细节都已经模糊,他只记得满是卤肉荤香的车厢里,那个抱着一包卤素菜,吃的满手满脸油光光的小孩,是那般无忧无虑,满心满眼都只有那一包卤素菜。
 

 每隔五天才能去一回,这几乎成了他童年最快乐的回忆。
 

 卤藕、卤土豆、卤海带他逐一尝了一遍,除了海带,土豆与藕还是记忆中的味道。
 

 放下筷子,黄鹤满脸唏嘘道:“卤牛肉是我们飞燕酒楼的镇店菜,但对我来说,卤素菜的记忆更为深刻和让人怀念。”
 

 “老汉儿,那我们要不要卖卤素菜?我觉得这个腐竹和海带还是非常不错的,拿来做个素菜也挺好的嘛。”黄兵提议道。
 

 赵淑兰还在吃藕,闻言也是看向了黄鹤。~比!奇′中^文+网` ?更!新,最*全¢
 

 黄鹤思索了一会,摇了摇头:“不卖。”
 

 “为啥?”黄兵一脸不解。
 

 黄鹤神情庄重了几分,开口道:“周砚说了,一年后他可能会把饭店开到嘉州来,以他的厨艺,生意肯定不会差。
 

 卤牛肉和卤猪头肉在切法和摆盘上做出差异化来,我们还能咬死了说是飞燕酒楼

传承的百年老卤,美味的卤肉有共通之处。
 

 可要是周砚上啥我们跟着卖啥,菜品一样,味道一样,客人又不傻,能看不出来?
 

 口碑是一代代积累出来的,做每一个决定都要谨慎,卤味对于飞燕酒楼来说,是锦上添花的东西,不要本末倒置了。”
 

 黄兵若有所思。
 

 黄莺则是好奇问道:“老汉儿,当年爷爷是不是也这样跟你说的?”
 

 黄鹤表情一僵,略显尴尬的笑了笑:“对,我当年吃到张嬢嬢做的卤素菜,也是惊为天人,献宝一样端给你们爷爷,他很高兴的吃完了,然后跟我说了差不多的一段话。
 

 开酒楼,还是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坚持,要是这家拿点,那家拿点就能把酒楼做好,那可就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这藕好脆爽!四毛钱一斤,用这么好的卤水卤,还能吃到肉香味,这老板也太良心了吧?不是说周二娃饭店的菜贵得很吗?一碗面都要六角钱!”
 

 “硬是,我也听他们说卤猪耳朵要三块钱一斤!啧,一斤都能买三斤五花肉了。怎么卤素菜就卖的这么便宜?”
 

 “五香的好好吃,我娃娃不喜欢吃辣,晚上称一斤回去,他们三个肯定高兴惨了。”
 

 “赵主任,我们组拿了上个月的优秀生产小组,你就奖励一包卤素菜给我们啊?怎么说也应该要加点肉嘛。”
 

 “就是!赵主任还是太抠门了。”
 

 歇息时间,七八个女工坐在车间门口的长凳上,围着两包卤素菜吃的津津有味,还不时调笑站在一旁的赵东两句。
 

 “这是我个人掏腰包奖励你们的哈,你们的奖金厂里可是一分没少发给你们。”赵东笑着说道:“不过我把话放在这里,这个月你们要是还能拿优秀生产小组,下个月我给你们买猪头肉。”
 

 “要得!”
 

 “赵主任硬气!”
 

 女工们笑着应道,气氛热烈而欢快。
 

 “你们慢慢吃,我去转车间了。”赵东不敢久留,转身往车间里走去。
 

 这群娘们,闲下来聊天荤素不忌,连他这个老爷们有时候听了都觉得吃不消。
 

 整个纺织厂,阴盛阳衰,女工不止顶半边天,足足顶了七分天。
 

 他这个车间主任,为了调动工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可谓是煞费苦心。
 

 不过她们拿了优秀生产小组,他这个主任不光面上有光,也一样是有奖金的。
 

 比如上个月就给他发了十块钱的奖金。
 

 今天给他们买了两包卤素菜,花了两块钱,看她们都挺满意的。
 

 这事他都想好几天了,本来是打算一人发条毛巾。
 

 今天中午他在食堂吃了饭,刚巧碰上朱哲这混球吃独食,捧着一包卤素菜回来。
 

 他自然不会放过,狠狠吃了几块,被卤素菜的味道和价格所震惊。
 

 四毛钱一斤的卤藕和卤土豆竟然那么好吃!
 

 立马改了主意,把毛巾换成了两包卤素菜,让大家尝个味道。
 

 “周砚还真是厉害,啥都能做的那么好吃!”赵东忍不住感慨道。
 

 “老赵叽叽咕咕啥呢?”林志强刚好落车间,看着赵东笑问道。
 

 赵东看着林志强,笑着应道:“林厂长,我说周砚今天推出的卤素菜巴适得板,晚上回去给两个娃带点回去尝尝。”
 

 “他还推出卤素菜了啊?”林志强有点诧异,昨天跑步也没听周砚说啊。
 

 “对头,卖的还便宜得很,卤藕和卤土豆只要四角一斤,卤腐竹和海带也只要八角,味道巴适得很,你要买给两个娃娃吃的话,就买五香原味的,我觉得吃起来比麻辣的还要更香些。”
 

 林志强笑着点头:“要得,下班我也去买点,今天我老婆不在家,还能少炒个菜。”
 

 上水村。
 

 房屋坍塌了一半的小院里。
 

 孙老太坐在小板凳上,一手拿着小棍,在煮着豆浆的大锅里一卷,一条腐竹立马缠上了小棍,然后挂在了身旁挂放矮的竹杆上。
 

 她的身边煮着三口锅,一卷一挑,做

的相当熟练。
 

 院子里的竹杆上,已经挂满了腐竹,在微风中轻轻摇晃,满院豆香。
 

 干起活来,她似乎忘了病痛,手脚竟是颇为麻利。
 

 一旁屋檐下,来福坐在高板凳上,一手拿着勺子往石磨洞里倒黄豆,一手抓着木杆不停地转着磨盘磨豆腐。
 

 白色的豆浆汇聚到下方接着的木桶中,已经磨了有大半桶。
 

 他穿着一件宽松的白色背心,上面全是小洞和补丁,太瘦了,像根麻杆一样,抓着木把的手上嘞破皮,裹了一块破布继续磨。
 

 他的神情专注又认真,清澈的眼睛里充满了干劲。
 

 很快,一桶豆浆磨好了,来福提着到孙老太身旁。
 

 孙老太笑着摇头,一遍比划一边说道:“腐竹今天不做了,这三锅弄完就行,挂不下了,你把这一桶豆浆拿来做豆腐,晚上把豆腐干烘好,明天给你老表送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