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我真该死……(6.8k二合一)(第2页)

黄琛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拿出了笔记本,手里拿着钢笔刷刷记录着,很快写了半页纸。

合起笔记本,黄琛提杯道:“你这建议相当专业和有建设性,乘着你们《四川烹饪》杂志的东风,明天开会我就把这件事提交讨论,看看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

“周砚,我觉得跷脚牛肉可以加个二三十碗,天气慢慢冷下来,吃跷脚牛肉的客人越来越多了,一百二十碗有点不够卖,中午就能卖掉八九十碗,晚上很多客人想点吃不到。”赵嬢嬢走到柜台边,看着正在记账的周砚说道。

周砚抬头道:“要得,那明天先加二十碗,如果后面点的客人增加,再继续加。”

“最近来吃跷脚牛肉的客人,除了厂里的工人,我看还有一些是镇上的老师和政府的工作人员。”赵嬢嬢笑容满面:“我看我们饭店的口碑也是越做越好了!”

“那是,有你和老汉坐镇门口、大厅,客人的体验感是拉满了的,都是笑着出门去的。”周砚笑着说道。

“我切个肉顶多有点苦劳,都是你妈的功劳。”倒了洗脚水进门来的老周同志笑着接过话头。

“啧啧,你们父子俩是越来越会说话了。”赵嬢嬢嘴角上扬,心情那叫一个美。

“我呢?我呢!”周沫沫举起小手,满脸期待的看着周砚,小脸上写满了‘快夸我!快夸我!’

“周沫沫小朋友,最佳销冠!”周砚给她竖了个大拇指,从钱箱里抽出一毛钱:“来,这是今天的奖金,有请销冠领奖。”

“天呐!又是一毛钱!”周沫沫眼睛都亮了,两只小手捧着递向周砚。

周砚表情庄重的把钱放到了她的手上,勉励道:“周沫沫小朋友,请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嗯嗯。”周沫沫收了钱,跑过来一把抱住了周砚的大腿,笑容格外灿烂:“锅锅,我爱你!”

“乖。”周砚笑着摸了摸她的脑袋,小小一只软糖,抱着你的腿说爱你,谁的心不化啊。

赵嬢嬢和老周同志站在一旁,脸上也带着盈盈笑意。

“好了,去睡觉觉,让你锅锅早点把账记好休息。”赵嬢嬢过来把周沫沫抱起。

“锅锅,晚安。”周沫沫冲着周砚摆了摆手,扭头环住了赵嬢嬢的脖子,在她耳边奶声奶气道:“妈妈,我有好多好多钱钱哦,以后我给你买一个金项链好不好?就像方方妈妈戴的那条一样。”

“哎哟,我幺女这么有孝心的?妈妈好开心哦。”赵嬢嬢笑得合不拢嘴。

“那你明天早上还给我做鸡蛋饼嘛,多放一点点糖。”小家伙说道。

“要得,晚上我吃你画的大饼,明天我也给你煎个鸡蛋饼嘛。”赵孃孃抱着周沫沫上楼去了。

“账记完杀两盘不?”老周同志拿出他的手搓棋盘,看着周砚问道。

“来嘛,哪个怕哪个!”周砚把最后一卷钱丢进箱子,合上账本。

两个臭棋篓厮杀三局,第三局以周砚一步险胜,二比一拿下。

“不对不对,我走错了,我不走这里。”

“老汉,落棋无悔真君子哈!”

“莫要得意,棋差一着,明天晚上重新来过!”老周同志收了棋,一脸懊悔地上楼去了。

周砚心情大好,从柜子里取出信纸,拿起钢笔给夏瑶写了封信,和她分享了上《四川烹饪》杂志的事,以及近来生活中发生的一些趣事。

洋洋洒洒又是三页纸,在落款处写上自己的名字,周砚才发觉自己的嘴角因为上扬太久有点发酸。

果然,和人分享开心的事情,自己也是会感受到快乐的。
 

今天采访老太太还挺顺利,何志远很满意,见刊的概率应该挺大的,达成他的预期。

让张淑芬同志在卤味界留名,就是他的目的。

张记卤味要是能出名,对他也是有好处的,他不就是正经的张记卤味传承人嘛。

何志远要去采访孙姨婆的事,周砚觉得挺好,所以给他们写了张纸条。

姨婆也做了大半辈子豆腐,要是能跟着老太太一起登上杂志,哪怕只是一小段,那也算是留下痕迹嘛。

他都想好,明天中午忙完就去一趟上水村,带上姨婆去看看眼睛和腿。

来福怪可怜的,要是姨婆能多陪他几年,等他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情况会好很多。

……

夜里,老周同志翻了个身,嘀咕道:“我这步要是那样走呢?是不是就赢了……”

……

第二天清早,石板桥头。

何志远带着小李赶场,这是他到一个地方后非常喜欢去做的事情。

在每一个地方的早市里,能够感受到当地最纯粹真实的烟火气。

商贩的叫卖声,顾客与摊贩砍价交锋的感觉,还有一些当地特有的食物,一起构建成了有趣的早晨。

“看看哪里有豆腐摊,周砚的表弟,年纪应该不大。”何志远左右瞧着,和小李说道。

“无声豆腐摊,为啥要取这个名字呢?”小李左右瞅着,不解道。

“估计是周砚给他取的,名字越怪,越是容易吸引顾客嘛,也是一种营销手段。”何志远笑着说道。

他计划下午返回蓉城,还要先去嘉州转车,所以何志远一早就带着小李来了石板桥头,打算采访完周砚的姨婆就走。

走过两个豆腐摊,一个是大爷坐镇,一个摊主是妇女,都不符合。

“主编!你看那招牌。”小李突然指着前边立着的一块红色招牌说道。

何志远顺着手指的方向看去,一个小豆腐摊前立着一块醒目的招牌。

红色笔墨写着:西坝豆腐!2角一斤!

下边用黄色油漆写着:无声豆腐摊。

这笔迹,何志远一眼就能认出是周砚写的。

“就是那了,咱们过去瞧瞧。”何志远招呼了一身,往前走去。

两人走近之后发现,小桌后边坐着一个少年,约摸十五六岁,相貌清秀,但特别瘦,身上的中山装明显大了一号,空荡荡的,跟挂在细竹枝上一般。

有个烫着卷发的嬢嬢把剩下的三块豆腐都要了,递了六毛钱给他,温声道:“早点收嘛,过两天我又来买。”

少年左手拿着钱,伸出右手大拇指弯曲两下,笑容干净。

何志远和小李看着这一幕,又看了眼招牌下方的黑色小字,都沉默了。

“我真该死……”何志远低声道。

“您……您也没想到会是这样。”小李宽慰道。

时髦嬢嬢提着豆腐走了,摊位前就剩下何志远和小李。

少年正准备收拾东西,看到两人还站着,笑着指了指空荡荡的桌子。

“我们……”何志远开口,想到少年是聋哑人,又连忙把周砚给他写的纸条拿了出来,递给少年。

昨天他还有点疑惑,周砚的纸条为什么要写的那么详细,就跟介绍信一样,把他们的身份和目的都写在了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