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经济统制与人才罗致(第3页)

 “统筹规划,减少内耗,此事刻不容缓。民间资本…可以试点开放部分日用消费品、农产品加工、短途运输等领域。但重工业、矿业、金融、军工,必须由国家掌控。至于军事开支…” 

 邓贤说到这目光锐利起来看着马寅初说道:“马先生,并非我穷兵黩武。你看这西周,群狼环伺,若非我军力强盛,焉有今日建设之机?军费不能省,但要花得更有效率!新成立的计划委员会,也要负责审核重大军事采购和项目,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邓贤说着站起身,走到窗前:“我们的时间不多。北方的吴子玉一旦缓过气,日扶桑的渗透无孔不入,武都那边也不知能撑多久。 

 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一个哪怕粗糙但能自主运转的工业国防体系。这过程中必然会有浪费,会有混乱,但我们没有慢工出细活的资本!马先生,我希望你用你的学识,帮我把这个过程尽可能地优化,减少弯路。” 

 马寅初看着邓贤的背影,感受到那种迫切的压力和坚定的意志,终于沉重地点了点头:“我尽力而为,大帅。但请记住,经济规律,非强权可完全扭曲。” 

 接下来的日子里,一场经济领域的整风运动悄然展开。 

 马寅初领衔的经济计划委员会迅速搭建起来,一群年轻而充满干劲的经济学家、工程师被网罗旗下。 

 他们开始像梳子一样梳理各个工业项目,强行协调部门冲突,砍掉了一些重复建设和不切实际的项目,将资源集中到钢铁、能源、交通、核心军工等关键领域。 

 同时,颁布了《鼓励民营实业暂行条例》,规定了一些向民间资本开放的领域和优惠条件。 

 很快,一些原本观望的南洋侨商和本地士绅开始投资建纺织厂、面粉厂、火柴厂、日用化工厂…虽然规模无法与国营巨头相比,但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市场,提供了就业,补充了物资供应。 

 而对于银元券,邓贤接受了马寅初的建议,定期公布发行准备情况,主要是金银、外汇和关键物资储备,并邀请三省商会代表组成监督小组,虽然只是形式,但极大地增强了商民的信心。 

 这套地区统制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模式,在邓贤的铁腕推动和马寅初等人的精心设计下,开始艰难地运转起来。 

 它充满了各种矛盾和问题,效率或许不如纯市场经济,但在当时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却最大限度地集中了有限的资源,向着既定目标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