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建北山村(第2页)

 

小北山庄园里养得大肥猪是动过绝育手术的,长得快,肉还好吃,没有腥骚味。厨子们九个人,分成三组,一组负责蒸三合面的饼,用一份麦粉,一份豆粉,一份粟米粉,加了酵头发起来,大地锅上有十来层笼屉,一锅能蒸千八百个三合饼。一组负责处理猪肉,先把猪大骨、排骨剁了熬骨汤;瘦肉切成大片,用五香粉、细盐、酱水、香油、淀粉水腌了;五花肉切成大方块用白水煮个六七分熟,然后切大片备用。猪蹄、猪头、猪尾火燎净毛,用钝刀刮干净,多洗几遍,老卤卤上,卤味给小头目们下下酒。另一组负责烩大锅菜,把纯肥的肉片和猪板油切成厚片,直接放在大锅里翻炒,炒到出油,加入葱姜蒜爆香,再加两个八角,一段桂皮,几片月桂叶子,放入骨汤煮开,放入大量的猪肉片,窖藏白菘,白萝卜块。

 

春耕过后,二十个护卫晒黑了,不过也吃胖了一些。他们加紧锻炼,不想出现粗脖子、肥肚皮,王侍郎还许诺三年内给他们找媳妇呢。本来就没多少积蓄,身份也不算体面,就剩下一副好身板了,要是走了样,自己都惭愧。

 

王善先允诺他们的身份证明没办明白,心里过意不去,其他的条件可得抓紧时间去落实。他找妹妹商量,尽快把北山村建设好。王侍郎出钱,出木料和建材,王善一出图纸,出水泥,就让这二十个暗卫先到小北山庄园的旧屋暂住,顺便当监工。

 

要建一个大大的村庄,必须找一个通风水、懂地理的先生勘测一番。不要以为看风水是迷信,其实是有些科学道理存在。风是天上的气流,水是万物生长的源泉,都是人离不开的东西,而山川地形决定着风水的走向和数量。

 

王侍郎费了大功夫,花了重金,真找到一个奇人。这人自称洛子青,赵州人,五十六岁,是个风水大家,也是个建筑大师,建北山村就全靠他的调度了。洛老先生一看王侍郎出具的设计图,直呼行家。

 

北山村正中间是条宽阔的十字大街,街心建一个大广场,正中间修了一个圆形花池。以南北主街为中轴线,对称着修了三排商业铺面,铺面之后拉了院墙,留了八门。墙外修普通民宅,每户之间都以笔直的小路分隔,交通十分方便。

 

到村子最南头,修了一座大牌坊门,中间写着北山村。北山村外用虚线画了泥筑的院墙,估计以后村子建完了,有建村围的打算。虚线外面大约两丈的地方画了一条排水沟,用石头做堰,平时排污水,雨季能辅助排洪水。

 

看完不由再次赞叹,这是高人啊。这宅子修成四合院的规制真不错,大多数是口字形的四合房,适合普通一家人居住。又有一部分日字形的二进院,适合中等人口的人家,还有少量目字形的三进院子,非常适合有些身份,家庭人口多的居住。

 

又看了准备好的木料和建材,这是下了血本。木料大多数的是营州来的红松,都是去了外皮,用桐油处理过的。还有就地取材,从山上砍来的几十万根槐木椽子。石料是鲁地来的青石,砖是富平的青砖,瓦是大岗的细瓦,白灰是盆山灰窑产的,还有一些石头粉子一样的东西不大认识,王侍郎解释说是石灰岩粉,怕雨淋的都搭了临时的棚子存放。

 

洛子青看中的地方,就在小北山南麓的山脚下,林源水渠的东侧,一大片硬石底的荒地。人手方面,王侍郎出面先找庆州府兵的肖将军,老熟人了,很快达成协议,这次不要钱。要王侍郎连续三年,给府兵营每年供应三百头猪,五百只羊。出动两千府兵,就在洛先生指定的地方,清除荒草杂树,平整土地,再按图纸所示挖地基。

 

随后又请了庆州辖下几个县有名的石匠们,来做石头地基,把青石块凿工整,用水泥掺上细石渣垒起来。

 

做地基的同时,请司农寺的同僚帮忙,在村里找准水脉多打几眼深井。

 

最后找了不少盖房班子和木匠,泥瓦匠按图纸开始盖房子,木匠按图纸所示尺寸开始做门、窗、梁、椽、柱。北山村的进程很快,最先起来的是中心商业街,然后是一些配套的公共场所。

 

北山村牌坊外西侧建一个大型操场,中间有个台子,可以打擂,可以演出。操场两边可以演武,锻炼。操场的地面用水泥硬化,让洛老先生见识到灰粉的作用,直叹神奇。东侧建了一个大型的车马店,全村的马匹需要寄养在这里,按月付些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