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求吴王的字(第2页)

 

吴王殿下点点头:“懂了,那就调过去吧,这种低端人才,到哪里都行,让王院长盯紧点,别出什么幺蛾子。本王正想问你呢,你龟缩在千阳山一个多月,事情办得怎么样了?”

 

王尚书道:“幸不辱使命,三千多亩山地,让工部管水利的人找水源,打了五十六口深井呢,平均每口井花费六十贯钱呢。还狐假虎威,用您的手令借了京郊府兵,用夯土筑了土围墙,内外种了一万二千多棵花椒小苗。山顶上种满了耐旱的林檎,向阳的山坡上种了些桃树,山脚下种的全是李子树,背荫些的地方种了些柿子和山楂。另外,下官想着,都是种树,顺便也把书院内外绿化一番。书院后面围墙外种了三百棵罗汉松,取意冬日常青,书院里面种了几十株梅花,取意凌霜傲雪,宿舍区种了石榴,取意红红火火。”

 

吴王殿下心里想,王尚书办事还是有谱的,这样甚好,要是父皇问起来,也好答复。再看王尚书,顿时顺眼多了,得力的人总是让上位者喜欢。

 

两人又闲聊天几句,说起儿女的亲事,王尚书道:“殿下,要不是郡主为长辈守孝,微臣家恨不得马上就把郡主娶进门呢。臣不是迂腐之人,不过多干预小儿女之事,郡主过门后,随便他们小两口自主,住哪里都行。”

 

这话是实话,吴王点头道:“本王琢磨着,明年秋天办事吧。秋季实乃是丰收的季节,物产丰富,好摆酒席。秋高气爽,盛装的新人与客人也少受罪。”王尚书连忙点头应下。

 

王尚书想起张老大人的心事,试探着问:“殿下,国子监的张大人年龄不小了,就一个独子,身边孤独啊。能不能,把小张大人往都城这边调得近一些,也能照顾照顾老人。”

 

吴王皱眉:“好好的,你怎么想起张祭酒了?他年龄是不小了,父皇也考虑过三五年内让他退休。他的儿子是叫张敬晖吧,还在高昌县当县令呢。对了,你们是邻居,他托你了?”

 

王尚书摇头:“没有,殿下还不知道张老大人吗,直率孤傲不好相处,一脸清高之相,轻易不求人。何况,臣是礼部尚书,又不在吏部当职,求臣干什么?臣跟王院长的关系殿下也知道,王院长跟张老大人有半师之谊,之前臣在国子监那几年,书法上得过老大人指导,称一声老师不为过。王院长跟臣感叹好几回了,臣知道殿下是心软之人,就想着跟殿下提一嘴,能帮就帮,不能就算了。”

 

吴王沉吟一会儿才开口:“让他拿一万贯钱,本王替他办了。这钱本王不稀罕,是给几道坎呢。”

 

王尚书道:“没问题,回去就跟老大人透个信。殿下,王院长家两个庶女即将出阁,您能不能给两个庶妹写幅字,就写《木瓜》、《击鼓》两篇。”

 

吴王狐疑:“怎么你们家的人都想让本王给写字?你儿子王雷让写什么积善人家,必有余庆。本王给否了,他还年轻,不知道这四个字的重量,你可知道?”

 

王尚书连忙道:“臣知道,回头就骂那小子去,与国与民寸功未立,也敢让殿下赐字。”

 

吴王道:“说说就行了,多鼓励一下,如果有一天,你王家真正做了大事,本王一定应你们所请,亲笔给写那几个字。还有,你家两个庶女什么情况?本王先听听,再决定写不写。”

 

王尚书叹口气:“大的叫王善唯,二十九了,老实木讷,两年前与夫家和离了。真不是臣背后讲人坏话,那家太不是东西了,本来就嫌弃王氏是普通官宦人家的庶女。王尚书成了王院长,没了实权,逼着要休弃善唯。善唯无奈,当堂说出夫妻成亲五年从未同房,只与妾室鬼混的事实。又说,既未同房,当然无子,如今因为夫婿欲另攀高门,以无后之名休弃,是欺天无德。然后,一头撞到夫家的大门之上,头破血流,血溅当场。夫家惊惧,只能依善唯之意,书面表明女方实无过错,只因夫妻不睦,双方和离,并原样退回嫁妆,补钱三千贯。如今,父亲在千阳书院的寒门学子中,给她寻了一个,那人答应了。但臣就怕男人一旦考上进士,踏入官场,会嫌弃善唯。臣已过继,从名义上就与善唯没什么关系,可到底叫了二十多年的长兄,不忍心呢。殿下要是赐幅字,替善唯撑下腰,或许会平安顺遂一世了。”

 

吴王殿下一听,气得拍桌子:“她夫家是哪一家啊?怎么如此势利,太过分了。”

 

王尚书道:“河南陆氏,二皇子妃和陆刺史的族弟,陆思悟,在国子监做助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