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各行其事(第3页)

 

王善一道:“哥,别这样说,天地良心,言出成谶,你觉得不走的路,此生或许也得走几遭呢。万一上天成全,小雪真跟他成了姻缘,想到此时说的话岂不恶心?张思星不过是替小妹善后,处理了韦西洲一家,做得有点过份,目前也没做其他什么祸国殃民的坏事。少年慕艾,大哥对他有恩,他关注小雪,也没有太出格的行为,或许是咱们想多了。他在医药上有专长,哥把都城可能大旱的消息传给他,看他有什么表现。”

 

王尚书道:“对了,袁掌柜那边也要提醒一声,防止安西一带也出现干旱,他们到时束手无策。他们家的牛羊极多,最好在西南山区置办一个牧场,把一部分幼畜赶到西南牧场,保存种畜。西南水源多,应无大碍,就是运输费用过多。”

 

王善一道:“对了,响响和安安那边临海,有海就有水气,有史料记载以来,从未有旱涝大灾,是风水宝地。现在他们经营潜秀山,有许多农副产品,周边平地肥沃,是产粮大州。农户家庄稼秸杆丰盛,可以饲养牲畜。让袁家卖一批幼畜给响响,在昌乐矿区建个牧场,不放牧,人工饲养为主,有收入,也能掩人耳目。”

 

袁惜时听了表姐夫的话,震惊半晌才问:“都城真有大旱?西北也可能有?姐夫从哪里得来的消息?”

 

王尚书道:“消息来源于鸟兽异状,姐夫观察一段时间了,原来心里切不准,没敢跟你说。现在都城已经一月有余的时间滴水未落,表妹也看见了,这就是旱灾初现。姐夫管着母亲的两处庄园,麦子开始旱了,用人工挑水浇地抗旱呢。安西离这里还挺远的,姐夫也吃不准,不过,我要是你们家,宁肯信其有,早做防备。”

 

袁惜时给王尚书拱手行了一礼:“谢表姐夫,无论消息真假,您能给惜时说,袁氏上下感激您。惜时即刻修书送达父母,让他们斟酌着办。”

 

王尚书道:“表妹,别的不说了,姐夫也不大懂该怎么办。最好多囤粮,多囤水,真有大灾,饥民如虎,容易出大乱子。”

 

青州、密州的王氏兄弟也收到消息,停止开矿,借了几家大柜坊的钱,改为收粮、收药、收干海鲜。盐运也暂时停止,就地囤盐,以备父亲和吴王调用。

 

吴王似乎也发现都城最近一直未下雨,气温比往年也高得有些不正常,想起老亲家说过要大旱的话,心里直翻涌,默念千万不要一语成谶呢。天灾谁不怕呀,弄得不好,会动摇国之根本,赶紧跟王尚书商量对策。

 

王尚书道:“殿下莫慌,前朝武帝修大运河和中兴城,中兴城有八渠引水,水源很稳定。咱们东陈国的西京就是中兴城的基础上建立的,其实不缺水,如果天旱上几个月,应该能渡灾荒。现在要做的是,命各州县抽调一部分粮草,押送到都城的东陈南仓。让水部在都城外西南方向找地下水脉,多打深井,派兵看守,以备饮用。命杨氏药行、张氏药行等几个大药行协同户部,囤些常用的药草,防止蝗灾和瘟疫。”

 

吴王殿下点头:“嗯,先这么准备,希望安然无事,虚惊一场吧。”

 

第二日,吴王上奏天子,把防灾抗旱的事宜说了。众臣各有心思,议论纷纷,大多数说吴王殿下有点杞人忧天。少数聪明人替吴王说了几句话,心里想着回家就多囤食水吧。

 

皇帝最怕有天灾,一听就忧心忡忡,同意了吴王的建议。从江南的鱼米之乡和蜀地那天府之国调来一大批米粮,从各处盐产地调运一大批食盐。同时,旨令都城及周边州县停止酿酒、制醋,保存米粮。命百姓从八渠挑水抗旱,保证夏粮丰收。提倡百姓多挖野菜、野草,晒干了贮存,以备不时之需。

 

至端午,还是滴雨未下,粮价开始上涨。众人开始恐慌,纷纷囤粮、盐、糖、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