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建村先找水源(第3页)
洛先生笑笑:“一和,你不懂,凡是大山,十之八九有水源,只是隐藏较深,开发费劲些。不过,越是大旱,人手就越是充足,只要说用粮食结算,那帮人什么都能干,还能创造奇迹。你听说过蜀地的深筒井吗?为了抽取地下几丈深的盐卤,有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能打细长的竖筒井,最深可打十几丈。而且,老夫还听说,前司农寺的姜大人正好在青州王刺史手下做事,那技术原是他想出来的。王刺史也是王氏族人,安排下属过来帮忙打些深井很方便,井深必有甜水,今年又不住人,那些井水够饮用和建房就行了。”
王一和听了恍然大悟,专业的事就要请专业的人来做。王一和问道:“洛先生,您怎么知道姜大人的事呢?你们认识啊?”
洛先生笑:“当然了,老夫跟姜大人算半个师兄弟呢。姜大人是搞农业的,他对水利工程很感兴趣,二十七岁那年,把老夫的伯父请去都城,求教做堰之法,有半师之谊。后来姜大人在工程上有什么难题,总会写信跟师傅求教,总说自己是师傅的门外弟子。他给蜀王弄深筒井的时候,还找了洛氏不少师兄弟去帮忙。”
王雷收到王一和的信,看了一眼,就让人去请姜大人,姜老爷子想了一下,跟王刺史提了一个要求:“老夫很喜欢青州这个地方,决定在这里养老了。听说大人修广平村,给他们几个一人一个四合院,怎么就没想起老夫来,大人也给老夫安排一个三进四合院呗。”
王雷都气笑了,这帮老人,有便宜就占,没便宜创造机会也要占。现在急需用人,人家提出条件,还能怎么办?运了运气才道:“是本官疏忽了,还以为老大人退休后要回都城呢,您要是早说想在青州养老,本官早给您安排了。行,广平村还没建完呢,你要是把寿县的深井给打了,什么都好商量。”
姜大人一听有宅子就高兴了,笑呵呵地道:“大人放心,只要他们找准水脉,想打多深老夫就领着人打多深。”
姜大人领着两个资深的徒弟去了小北山,他们也被小北山的果树吸引了。王家父子都太能耐了,怪不得王刺史要开发潜秀山,原来有小北山做榜样啊。王一和就把洛先生宅子旁边的一栋宅子用来招待姜大人师徒,几个人商量着怎么弄深井。
洛先生道:“等你老兄的这些天,老夫跟着儿子上福寿山转了一圈,险些累死。要建福寿庄,先得堪舆,还得确定水脉,要不然将来生活起来多不方便呀。”
姜大人道:“洛师弟,你们找着水脉没有?今年可是多地大旱,地下水位比往年低,找穴偏一点都打不出来水呢。”
洛先生翻他一眼:“说什么呢?洛氏祖祖辈辈干建筑,老夫这半辈子就是干这个的,还能找不出水脉来?那寿县在黄河北岸,福寿山属于太行余脉,大至上从山西高原至这边呈东南走向,老夫以为在福寿山的西南方向建庄子正好。那一带地下水脉不错,只须打上五六丈,就会出甜水。”
姜大人道:“那没问题,王侍卫长,打井队的人找没找啊?得三十来岁的壮汉呢,这可是个力气活,寻常的水井打上两三丈都算是深井,打五六丈甚至更深,你寻思着吧,可累了。每天还得吃饱吃好,保证营养,别耽误了进程。”
王一和笑笑:“跟庆州府兵营借了人,这次人家不要金银布帛结算工钱,只要粮食结算。说一口深井要三十斗粟米或二十斗稻米,二十八斗麦子也可,正是趁火打劫呢。还说要是帮忙挖地基,每人每天三升粟米,一月满勤还要每人加一斤盐。要是凿山、挖水渠或修路,价格另算,以一丈见方为单位计价。”
洛先生和姜大人都笑了:“看来,今年大旱,各处都缺粮食呀。你现在给钱不一定好使,要是说给粮食,有的是人接活儿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