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与常久山的交锋(第3页)
王尚书让麦穗和石榴把夫人搀扶下去,曲夫人还回头命令他不许答应姓常的任何条件。王尚书点头应承:“请夫人放心,本官决不妥协。”曲夫人此时觉得腹中一阵搅痛,不由呻吟一声,让麦穗扶她回屋。让石榴去请女医和稳婆来瞧。
王尚书把手一摊:“常先生,不好意思,本官的夫人快生产了,今日就不议事了。你再问问别家吧,本官爱莫能助,怕耽误你的事。”
常久山知道今天这事没戏了,就把手一拱:“王大人,夫人的事重要,下官先回去,过几日再登门拜访。这几日王大人再考虑考虑,希望下次见面时一切顺利。”
女医和稳婆给曲夫人检查一下,得出结论:夫人一切还好,就是这几日要生产,早做准备。腹痛可能是一时激动,也可能腹中的孩子调皮,踢了母亲一脚。
王尚书当时就命伺候夫人的麦穗、石榴,还有两个妈妈,寻下的一个奶娘,一个女医,还有两个稳婆,统统送到青衣君祠,准备让夫人在那里生产。那里相对安静,井水也好,对产妇有益,坐月子也安心。
长孙夫人听说儿媳临产,也安排了自己身边的两个妈妈去青衣君祠照顾。她自己准备这一两日安排了家里的事,也亲自去照看儿媳坐月子。
王尚书信鸽给小北山传信,让王一和他们做足准备,带着兵器和暗器,火速到都城外青衣君祠集合,找个机会把常久山主仆干掉。
常久山回去后,心里有些不安,他总觉得自己带的人手不足,怕王尚书突然翻脸。他说写信告诉梁王其实是一句虚言,他心眼极多,既然想从王尚书这里吃回扣,又怎么会告诉梁王关于王家的把柄。他很了解梁王那人,极卑鄙的,要真是告诉他,他就不是想吃回扣那么简单。他会想办法用这个把柄把王家榨干,然后通过皇帝的手除掉王氏一族。甚至跟王家有关的人,他也是想一并除掉的。
常久山这段时间也找人调查了一下王尚书,知道他也不是那么好惹,要是梁王跟他对上,结局不好说。很有可能两败俱伤,他们伤了无所谓,就怕城门失火,有可能殃及他这条池鱼。可是,现在他又开始忐忑了,王尚书会怎么做,十万担粮食呢,可不是小数目,他怎么会甘心。做到三品大员,礼部尚书,肯定有自己暗处的势力,他会不会杀人灭口?
王尚书让自己的两个近随打探常久山的消息,很快就知道他的下脚之处。常久山也没有刻意隐瞒自己住梁王府的行踪,一来他四处找粮,等人家回音呢,隐藏行踪,人家怎么联系他呢?二来,梁王府是亲王府,住里面挺安全的,府里有梁王留的暗卫,周围有朝廷派的人巡逻,谁吃饱了来皇子府找事呢。
王尚书想了几日,有些发愁,王一和他们不便进城,他们是前太后的人,都城里有皇帝和几个皇子公主的势力,这些人中或许有人会认出他们来。还有邓家,知道他们的下落,还不知道什么态度,横生枝节总是麻烦的。
常久山非常狡猾,轻易不肯离开梁王府,多事之秋,估计也不会轻易离开都城。王尚书想过给常久山一笔钱,让他脱离开梁王,不管闲事。可是今年他手头实在是紧,拿不出来太多钱,怕不能打动那个狡猾的男人。
这两年赚得不少,花得也不少,两个儿子在青州开发潜秀山,大多数借给儿子了。今年王氏全族搬迁,买福寿山花了不少钱,现在还在建设,跟个无底洞似的。
王尚书囤了那么多粮食,也用了不少钱呢,还跟袁表妹借了一大笔钱也贴进去了。偏天时不好,百业不兴,青衣君的花草都便宜处理了,没赚到钱。
小北山的果子也都让妹妹换了粮食,不知囤在哪里,妹妹现在去了哪里,他也不清楚。这几天,他焦头烂额,鬓边都生出了白发。
没过几日,曲夫人在阵痛了一天一夜之后,生下一个健康的男孩。王尚书四十多岁又得幼子,心里得意,给孩子取名王震。小儿子能吃能拉,身体倍棒,就是爱哭,哭声还大。王雪嫌弃这个弟弟太爱哭,闹得她心神不宁,给弟弟取了乳名,闹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