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终于回都城了(第3页)
长孙清赶紧应是,又递给王尚书一张礼单,王尚书看了一眼:骏马四匹,单重二两的金锭一百个,奶酪百斤,西域产的彩色丝织长巾十条,上等羊皮五十张,西域精工手织羊毛毯子五张。
王尚书把礼单往袖子里一塞,大舅的家底非常丰厚,送这些礼不算过分,完全可以笑纳。大舅这人外表看着粗犷,外人都不知道他是长孙家心眼最多的。他年轻时就随着外祖父西征,战场上他是缴获最多的,胆子还大,多少好东西都落进了他的腰包。这也是外祖父处处跟他斤斤计较的原因之一,四个孩子里他家底最丰厚,就别来老子这里占便宜了。
长孙夫人瞪儿子一眼,人家送这样大礼,也不知道客气客气,直接就收了。叹口气:“善先,阿清、阿洁都是好孩子,阿清是陇右的举子,阿洁有州学的生徒推荐信。人家父母安排让大老远地投奔了咱们来,想进国子监上学。依娘看,你想法子让他们进国子监最好,实在不行了,再去他姑父的千阳书院读书。”
王尚书笑笑:“娘,善先看两个表弟的学问还行,进国子监进修一下挺好的。刚好张祭酒就在咱家隔壁,一会儿就领两个表弟去看他在家不。有些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让张老大人亲眼瞧瞧,再试探几句深浅,就好说话了。”
长孙夫人一听,也不留饭了,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当拜礼,让他们赶紧去。长孙清看着两大篮子水果,一大食盒的糕点和糖果,还有一大盘熟牛肉,一篮子鸡蛋,忸怩道:“大表兄,拿些吃的就上门,是不是显得太不郑重了?求人办事,还是写个礼单,送些大礼方好。”
王尚书道:“要是往年,拿些吃的就上门求人,有点失礼。今年特殊,都城大旱一年多了,都城的粮价都长了十倍不止,果菜肉蛋更是供不应求。多少达官显贵家里也捉襟见肘,没多少余粮了,水果糕点都成了奢侈品,轻易得不着。这个时候送吃的,比什么都招人喜欢,你姑母在这方面是个实惠的。”
路很近,说着话就到了,一问门房,赶紧回复老大人在家。本来嘛,大旱之时,气温高,又没太多草木,平地冒烟,无处可去。王尚书从食篮里拿出四个水梨,赏给那两个门房,把他们喜得见牙不见眼,赶紧拢进袖子里。有一个人赶紧往里通报,一个人对王尚书点头哈腰,把三个人让进来。
稍顷去通报那人回来,告知张祭酒父子正在书房,请王大人直接过去。一面接过长孙清和长孙洁手里提的礼物,直接送进老夫人房里。
王尚书轻车熟路不用人领,带两位表弟去了张老大人的书房。见张家父子正在下棋,笑着拱手行礼:“老师,张兄,学生领大舅家两个表弟前来拜望。”
小张大人赶紧起身,还了一礼,口里客气:“街坊邻居的,不用那么客气,快请坐。”
王尚书在左边的胡床上坐了,示意两个表弟坐右边的那张胡床。两个年轻人也对张家父子行礼,说明了身份。老张大人笑着点头,示意他们就坐。小张大人就吩咐:“跟母亲说一声,贵客三位,上好茶,来些茶点。”
不一会儿,有一仆妇端上来一壶清茶,还有一盘子洗好的水果,一盘子糕点。张老大人一看,也不顾老脸了,拿起来一个水梨就啃。
小张大人尴尬一笑:“不好意思,你们也吃。这一年大旱闹得,多亏王兄时常接济,才将就到现在。这几日家里余粮不多了,母亲就吩咐每日只供应两餐,还是清汤寡水的粥品,有段时间没吃到鲜果和肉类了。”
王尚书笑笑,错开话题:“老师,两个表弟原在陇右那边的甘州官学读书,一个中了举,一个有生员的名额推荐书,上都城是准备参加明年的春闱。学生的大舅长孙宇总督认为陇右偏西北,没有都城教学质量好。所以让他俩提前上来了,想入国子监进修大半年,混个监生的名额,交接些同窗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