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越时春耕(第3页)

 

高平王冷笑:“父皇,是儿子失言。不过,都城里都传言王家私下囤了很多粮草,大发国难财。既是朝廷官员,面临大灾,自当捐献给朝廷,以渡灾荒。”

 

皇帝看了一眼高平王,又看向王尚书,笑着问:“王爱卿,小十四说得也有几分道理,你那里还有多少粮食?现在国家有难处,希望爱卿慷慨解囊。”

 

王尚书上前奏道:“回陛下,臣去年初就上奏说动物有异动,可能有灾情发生,随后通过亲戚家多备了些粮草。西北陇右的旱灾比都城严重,到深秋又逢雪灾,微臣看宣王殿下的脸面,又心疼自家大舅父,让义妹元娘帮忙把粮草押运过去,平价卖给陇右道了,陛下可派人查问。另外,汝南王氏自迁居都城,自祖父一代开始通过科举入士,王家在都城发展一直不大好,商定举族迁移三百里外的庆州,是倾尽全族的家资买山建村,微臣家里没有什么底气了。去年内人要生产,留了一点吃用,其他也没多余。”

 

皇帝一听,回想着宣王和长孙宇的奏报,好像确有其事。长孙宇的外甥女王元娘送了一大批粮食、食盐之类的去了甘凉大营。长孙明自己留下一大半,用其中一部分作了聘礼给了宣王,两家议亲成功做了亲家。

 

皇帝笑道:“对,陇右来的奏报上确有此事,因为得了粮草,连打胜仗。先是土谷浑余孽涉归部落与突厥容源部落联手,大约能集结三万余众,突袭甘凉大营,杀人抢粮。是长孙宇父子奋力抵抗,几平全歼了两个部落,余部往西北逃窜而去。宣王得了粮食,派长孙洋随宣王世子半夜出城,杀灭雷鸣山盘踞的那伙胡人。”

 

三省六部有不少人知道陇右大捷,只是不知道里面的细节。还是吴王殿下解说:王尚书委托王元娘把粮食、食盐、果蔬之类的带到陇右大营,给了长孙总督。长孙总督拿出一部分当聘礼,给他的儿子长孙池求娶宣王幼女李仙宜。甘凉二州因为粮草充足,士气正盛,所以边关报捷。这件事王氏兄妹有大功,当赏。

 

皇帝撇嘴,老四是公然给老亲家请功要好处。不过,老四说得没错,王家的粮草是按成本价卖给陇右大营了,千真万确,是与国有功。大捷后,宣王来信也说了此事,并奏请给他家幼女加封县主。

 

想到这里只得开了金口:“宣王也请奏给朕的十二孙女加封县主,小丫头与长孙家定了亲,今年秋日就要出嫁了,天天操心旱灾,朕都给忘了。行,就依例,封宣王幼女李仙宜为肃成县主,肃州和成州给她做食邑。具体事宜,宗正寺和礼部按定例去办吧。”

 

老宗正和礼部王尚书、淳于侍郎出列应了一声遵旨。高平王心里不舒服,也无可奈何。总不能不让给侄女加封吧,这是定例,亲王的女儿成年后可向上请封为县主。没想到,大哥与长孙宇结了亲家。怎么,这是要把控整个陇右,准备裂土封疆呢?

 

果然有阎太仆上奏:“陛下,宣王殿下的封地恰是陇右的甘凉二州,而长孙宇是陇右总督,二者互相制约,西北才太平,两家联姻不妥吧?”

 

皇帝想了半天,他心里也有隐忧,不过,他对宣王心里充满了抱歉。这是他的长子,母亲出身低,又过世得早。皇甫氏和当时的四妃没有一个好东西,对这个孩子不管不问的,往皇子所一扔自生自灭,还是太后派人照顾到十三岁,就开府另居了。

 

到了成亲的年龄,皇后给他指了一个四六不像的玩意。宣王忍无可忍,跪在他面前,一定要娶杜氏的贵女。人家京兆杜氏百年世家,多是文人清高之态,怎么也瞧不上宣王这种母族不显,以武立身的皇子。没奈何,皇帝的私心上来,一味要成全儿子,只能厚着脸皮,硬给杜氏指婚。宣王一厢情愿,婚后二人过得并不和谐。宣王心情愤懑时,就会跟着几位老帅出征,就想死到战场上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