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风云再起(第2页)

 

工部的宇文大人也上奏:“陛下,臣以为王大人和裴大人说得有理。臣擅长工程营建,可以去考察并画建村图纸。至于说到麦草和麻头,也不是什么金贵的东西,一般都是用来取暖或烧锅燎灶的。如今天热了,暂时用不着取暖,光做饭用火,可用煤炭去交换,百姓肯定会配合。”

 

皇帝点头,就命工部宇文大人负责考察绘图,户部负责用煤炭向百姓换麦草和稻草、麻头之类的,并安排放粮赈灾。

 

阎太仆还要上奏,就有张御史上前奏报:“陛下,臣要参阎太仆,此人私心一片,没有格局。他一直阻拦在都城西北百里那片荒地收拢灾民,不过是因为他们家一直做马匹和车架生意,早相中那个地方了,想做马场。”

 

皇帝脸沉似水,直勾勾盯着阎太仆,看得阎太仆头上见汗。皇帝咬着后槽牙问:“那地方归属何地?是不是私人的地盘?”

 

户部裴侍郎道:“回陛下,那地方的地权大部分属于都畿道直属的阳西县,后面是阳山,算是一片坡地。地里半是黄沙,半是石头蛋,种田的可能性不大行,收成甚微,野草到是一片片长得还行。不过,阳西县本身面积就不算大,不过是因为属京畿道与都畿道之间的交通要道,有地利的原因而设。关县令为人比较谨慎,怕这块地卖给私人会影响阳西县的面积,所以不肯卖。”

 

张御史接着奏报:“裴大人说得对,阎家仗势欺人,一直逼迫关县令妥协。去年都城大旱,事情暂时搁置,要不然,阎家时常派家中子侄去骚扰,把那边的山民都赶走了,不允许周边的农民居留,所以地更荒了。”

 

皇帝冷笑两声才开口:“这件事,跟高平王和阎充华有关吗?”

 

大殿上鸦雀无声,面面相觑,心说,高平王是皇子,阎充华是九嫔,外臣要是什么说得不对,白白得罪人。高平王马上跳起来分辩:“父皇,不过是张御史闻风奏报,没有实质证据,也不能因为阎家几个纨绔子弟去策马几次,就说有占地之心。就算有买地的想法,阳西县没同意,也搁置着,这能算什么大罪?儿臣与此事没有关系,母妃的脾气您也清楚,是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性子,除了拜佛和伺候圣驾,她才不管俗事呢。”

 

皇帝听了没说什么,毕竟是自家的儿子和妃嫔,也不希望牵连到他们。

 

皇帝口谕:“松年,稍后旨达阳西县和阳山县,就把阳山四周的坡地圈出来,让户部与右威卫暂管。允许灾民、无业流民去那里落脚,青壮年男子开山凿石做地基,妇女与六旬以上老人脱土坯,十二岁以下幼儿捡石头蛋,拔草。成年人日供一升米谷,幼儿减半。”

 

吴王补充:“父皇,按您的计划,秋日前建起村子,归阳西县和阳山县分管。每村大约一千至一千三百人,合三百户上下。到落雪前,让村民上阳山种树,树苗由户部负责,以速成的杨树和柳树为主。就之前王尚书说的,绿化荒山,才能涵养水源。”

 

底下众臣三呼万岁,皇帝终于露出了笑脸。然后又沉下脸道:“阎太仆,不管你有没有想强占山地为自家谋利的心思,你家子弟到阳山下骑马,还有无端赶走山民的举措,都不是什么循规蹈矩的行为。希望你回去多加约束,要是再有仗势欺人的事传到朕耳朵里,朕要一起算账,重重处罚了。”

 

看阎太仆的脸白一阵青一阵的,这是又羞又气的表现,众臣不敢火上浇油。张御史见他的奏报有效,正洋洋得意呢。

 

下朝时,众人纷纷回走,在宫门附近,王尚书叫住阎太仆:“阎大人留步,本官有话要说。”

 

阎太仆今日在朝上吃了皇帝给的瓜落,心情不大好,听见有人喊他,停下脚步,回头看时脸上还有怒意。见是礼部王尚书,不由得皱起眉来,心里想着,王尚书如今与吴王做了儿女亲家,自己偏是十四皇子的外祖父,吴王与高平王一向关系淡淡的,相看两厌。自己与王家人素日并无交往,王尚书叫本官作甚?

 

王尚书不以为意,挺能理解阎大人的,谁让上级领导训斥一顿心情都不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