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王雷迎亲(第2页)
都城里的气氛很好,大旱之年平稳渡过,秋收之后,百姓种下夏粮,心里松一口气。开始在山上承包着挖树坑,准备到春天种杨树。因为朝廷提倡种树,种活十棵树,奖励一斗粮,全家种活三百棵,除了粮,再多奖一斗盐,明年秋天兑现。
王尚书通透,有好处先想着自己老亲家,借了人家不少光,得知道好。他建议让吴王殿下的庄园里,今年种冬小麦时种的稀疏一点,留出较宽的阡陌来,年前就找人种杨树苗。只要找一些大拇指粗细的杨树枝,剁成半尺长的段,接一定间距插扦上就可以。之后正常浇水施肥,后年春季就能当树苗卖,又响应朝廷号召,又能得不少钱,岂不是一举两得。
吴王听了高兴,还得有明白人指点,人生最大的运气就是总能遇见明白人。
吴王妃不高兴,她可信不过王尚书,一直叨叨:“王爷,您可别让亲家公给忽悠了,要是真赚钱,他自己怎么不种呢?”
吴王殿下去年听老亲家的话,倒腾了一大批粮食和海盐,私下赚得盆满钵满。如今看王尚书,咋看咋顺眼,对他的话一向言听计从的。人家好心指点,吴王妃还无理搅闹,吴王懒得理她,黑着脸只说一句:“王妃,管好你自己的两个孩子就行,本王的事不用你操心。”把吴王妃气得够呛,郁闷良久。
王尚书为什么不种树苗,他还用种吗?让妹妹跑到金华一趟,啥苗木都有,妹妹有本事,把运费省了,这可比自家培养小苗强远了,省了不少时间。江浙那边的几个大族世代以种苗圃为主业,种树苗的技术一般人比不上。可这种事吧,是妹妹的秘密,只能利用,不能说穿。要是说穿了,妹妹有忌讳,或许就不灵了。
王尚书去年倒腾粮食和食盐赚了大钱,家底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儿子娶亲可要办得风风光光的。
他是个敞亮人,直接跟吴王表示:“殿下,臣有一事要说,希望您不要多心。郡主有了自己的郡主府,以后还是让小两口在郡主府生活。所以嫁妆拉到王家核对一下单子,就直接拉回广平郡主府就是了。不是臣小气,不让儿子媳妇住家里,实在是怕他们不自在。”
吴王妃不高兴地道:“岂有此理?广平是郡主不假,也没有直接把嫁妆拉到郡主府的道理。嫁人后都要伺候公婆,学习管理家务,怎可百事不理,独自逍遥?”
王尚书一脸歉意:“王妃娘娘,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内人脾气不好,人又粗糙些,怕与年轻人合不来。家里的产业在三百里外的小北山,有专业人员管着,连夫人也不插手。城郊的两处土地和青衣君祠是长孙夫人委托下官经营的,还不算是下官家的产业呢。”
吴王妃翻了个白眼,广平能不能在王家立住脚,她才不关心呢。她就是看王家不顺眼,她就是嫉妒,就是要没事找事。
最后吴王拍板定案,就依王尚书的提议办。前吴王妃林氏早给女儿准备好了嫁妆,存放在吴王府广平郡主原来住那个院子里的库房中。伺候广平的乳母告知,嫁妆单子就在广平的枕头里。前吴王妃的私产全在她自己的一处宅子里存着,全部留给广平,也有一份清单,在那处产业的密室里。只有广平知道开启的方法,密码是母妃教她背的第一首打油诗。
杨氏作为现任的吴王妃,应该给继女添些妆,不过杨氏讨厌广平母女,基本上是一毛不拔。吴王没办法,知道杨氏不可能尽心,指望不上。偏一向有大局观的纪侧妃身怀有孕,都快生了,肚子大的望不见脚,管不了事。
只得让江侧妃出面,江侧妃是外表粗糙,心里还算通透的,她不愿意得罪广平郡主,这是王爷的嫡长女,也是自己儿子的大姐。广平夫家也挺深不可测,外祖家这几年发展得也挺好,以后有什么造化可不好说。
江侧妃还指望着广平将来照扶一下自己的儿子,这次表现得很尽心。把事情办得漂亮,她从王府库房里找了几样金贵的东西,添到嫁妆里,接待王家的来客也都妥帖。事后,果然得了广平郡主和王刺史的郑重道谢。
皇帝既然决定让老四继位,爱屋及乌地对广平表现得亲厚些,给了不少添妆。别人都没吱声,郑淑妃又是一番闹腾,她说话不利索,又气急败坏,显得丑态百出而不自知。最后惹怒了皇帝,狠狠训了她几句,让她闭宫一个月,自我反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