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新婚第二日(第2页)

 

曲夫人插嘴:“中直,阿母有些记不清楚了,与你定亲的是渤海高氏的哪一位小姐?这也有一年多了吧,她怎么从来没有拜见过阿母呢?”

 

王尚书看她一眼,解释:“渤海高氏自东汉末起兴,南北朝时高氏做过北齐君王,发展出渔阳、辽东、广陵、河南五六个支系。中直定的媳妇正是渤海一支长房长子的嫡幼女,这一支一直祖居太行以东的棣州一带,离都城挺远的,故尔才没有拜见于你。”

 

曲夫人问:“原来如此,是谁说的大媒呢?两家定亲时我因为刚怀了,高龄孕妇怀相不好,感觉不是很妥当,也没去参加。”

 

王雷道:“这个媒是礼部淳于侍郎给说的,他与户部郎中高大人熟识。阿父天天说想找名门望族的儿媳妇,冷眼找了大半年也没戏。淳于伯父就说,五望七姓人家不好办,他们太拿架子,只认出身,连皇家都有些瞧不上,宁嫁门当户对的七品小官。”

 

王雪道:“淳于伯伯还说了,如果确实想寻其他名门,就给咱家介绍渤海高氏的贵女试试。没想到一说,高大人还很重视,让高十九娘上都城自己家住了一段时间。期间,淳于伯父领着阿父去拜见高大人,席间,高十九娘出面献茶,见了一面。阿父认为还行,跟二哥打了个招呼,二哥也没什么主见,这事就下了定。”

 

王尚书点头:“高家家主已告老还乡,长房大人高蛤因余荫入仕,如今在沧州任刺史,咱老亲家高耦大人也是余荫入仕,如今在济州成平县任县令呢。高氏在朝中任职的是二房大人高蚑,是户部郎中,他是先帝在时,通过科举中了进士,留在中书后慢慢调任到吏部的。”

 

王霆道:“高大人跟淳于大人父子相熟,常有往来,所以淳于大人才敢说亲。昨日婚宴,高蚑大人也携夫人来了。”

 

曲氏叹道:“这样说起来也是名门望族出身,想来肯定是知书达理,秀外慧中的。如今实韧的大婚已过,中直的亲事也抓紧时间办了吧。”

 

王霆有点不好意思:“阿父,阿母,高家十九娘是高耦大人的嫡幼女,上面有四位兄长,一位长姐,都成家了。去年棣州一带也大旱,高耦大人的夫人领着次子夫妇、三子夫妇还有十九娘到密州避灾。可能也是想趁机见一见儿子吧,请青州府学的高夫子出面摆宴,邀我们兄弟去赴宴。”

 

王雷道:“没错,席间高夫子给双方做了介绍。高十九娘身形高大丰满,五官长得明艳大气。听谈吐,应该是读过书的,言之有物。”

 

王霆叹气道:“那次儿子也见过了那家人了,十九娘人才挺好的,看去是个爽快的性子。不过,李夫人是个精明过劲的,她上下打量儿子,待价而沽的样子,那算盘珠子打的都快蹦人脸上了。他们在密州租了一个半旧的宅子安置,三天两头就跟儿子要东要西。吓得儿子都没敢让他们去潜秀山参观,就怕他们狮子大张口。”

 

王雷补充:“王家人过了中秋走的,临走跟儿子借了三百担稻子,一百担海盐。叫儿子看,说是借,跟抢差不多,估计是肉包子打狗,没得还呢。”

 

王尚书皱眉道:“这么大事,怎么没听你们跟阿父说过呢?阿父已经跟高蚑大人打过招呼了,也给渤海高氏的家主写了信,再问他们的意思?目前还没有回信呢。看来高耦家未必好相与呢,看看情况再说,实在不行了,这件事就搁置两年。”

 

一家人用了朝食,王尚书去书房处理一些事情。王雷夫妇就进宫谢恩,皇帝下朝后就去慈孝贤妃的宫里,等着新婚小夫妻。慈孝贤妃笑道:“这两个月,三天两头的就有新婚小夫妻来谢恩,全是大喜事。”

 

皇帝看新婚小夫妻恩恩爱爱的,看对方的眼神都是柔情蜜意,心里也高兴。受了礼,赏了东西,还留小夫妻吃了一餐。席间,慈孝贤妃看广平郡主的眼神特别慈爱,一直劝她多吃点,又再三嘱咐让王雷照顾好妻子。

 

最后两人要告辞的时候,慈孝贤妃忽然从腕上褪下一个金碧辉煌的手镯,招呼广平进前,给她戴在手腕上。广平好奇地打量那只手镯,只觉得古朴而贵重。众人不解其意,互相看了一眼,慈孝贤妃平常对人挺大方,可是一般也不会给出这样贵重之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