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低调发育(第3页)

 

养殖技术全是王元娘空间的资料,交给王善惜琢磨,慢慢就做起来了。何昭旭夫妻发了大财,除了给何氏宗祠的部分,其他的全用来发展海水养殖业了。

 

再说王刺史这边,七月底到达丰州,刚好赶上秋收。丰州在黄河北岸,离永安大约有一千八百多里,是北方的军事重镇。这里能种春小麦,质量非常好。秋季收了春小麦,王刺史就让种了一茬大蒜、洋芋和地瓜,是他来前跟妹妹要的种薯,他已经学会了发苗的技术。

 

交接完事,他就天天领着手下到处查看,选了丰州最东南角的地方,建起了丰州庄园,里面准备发展暖棚技术。王刺史有经营小北山的经验,又有妹妹源源不断提供的种苗和技术,自然不能闲着不做事。

 

他知道,丰州最大的缺点有二,一是吃的东西数量少,当地人一到冬季就发愁,冻饿而死的人很多。二是时常有外族来骚扰,也不发动大规模战争,抢点粮食和牛羊就跑。当然,最大问题就是要弄到吃的,要对抗敌人,不就得吃饱喝足才有劲吗?

 

王刺史也提倡东陈国人向吐蕃那边的人学习,把牛粪和马粪收集起来,晒干了,可以用来烧火取暖做饭。主要东陈国人有心理障碍,觉得粪便是极脏的东西,沤肥上田还行,用来烧火做饭实在恶心。不过,上官提倡,也只得试试,总比冻死强些。

 

丰州郡守史达南是个没眼水的,人家王刺史是太子殿下的老亲家,想做点事就让他做呗。他眼红得很,几次三番上书朝廷,说王刺史一到丰州就弄自己的农庄,为个人谋福利。

 

英王家就闹着让朝廷派人彻查,情况属实就得治罪。一查发现,王刺史以刺史府名义弄的,并没有中饱私囊,是为弄到足够吃的,在冬日抗击来骚扰百姓的处族。

 

本来嘛,有疑虑查清楚就算了,丰州郡守不断上书朝廷,一会儿说王刺史操练军队,扩充军备了,是有谋反之心。一会说王刺史组织军民修官道,强占了当地大族的良田了。太子殿下实在恼恨这史达南,老亲家干点正经事,他怎么这么会挑毛病,直接给他调到了龙州去做鹿县县令,一家伙降了两级。

 

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这是丰州每年冬天的常态。王刺史颇有干劲,领着兵士们把雪推到早就挖好的蓄水池中。干一天,回营就有热乎的大锅菜吃,猪肉片、白菘、洋芋或粉条炖上一锅,配几个胡饼或素蒸饼。

 

晚上睡觉,屋里有火炉,烧牛粪的,连了炉筒子。兵士们的愿望很简单,冬天有吃有喝,晚上睡觉不冷,就满意得很。

 

太子妃又提起想代管青衣君祠,太子看着太子妃直皱眉:“你还没死心呢,孤告诉你,不行,父皇还在,他说过了,不许有人动青衣君祠。你是不是看人王刺史现在不得父皇的看重,就想占人家便宜?就是父皇没说,看广平的脸,孤也不许。”

 

太子妃一听,就开始哭闹,女儿也跟着哭。太子殿下恼恨道:“孤早后悔了,怎么只看出身,没注意人品,向父皇提议把你立为王妃?太子妃可以换,亲生闺女能换吗?你要是当腻了,就吱一声。”

 

太子妃受了委屈,把祖父请来,跟英王哭诉一通。英王也没有好办法,只能劝她想开一点,王善先去丰州当刺史,两位王公子丁忧在家,实在是鞭长莫及。总不能直接上人家家里,找人麻烦吧。到时候让人打出来,净让外人看笑话。

 

再说了,青衣君祠确实是皇帝封给王家姑娘的,就算王刺史不在都城,还有王雷和广平郡主在,咋也轮不上太子妃这样的外人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