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后天誉旭日

第八章(第2页)

 令邓启先惊奇的是竟然还要敲门才可进入,不是敞开大门接诊,更像是隐于闹市的世外高人,不由得对这位高人平添几分敬意。脑中开始勾勒出一副仙风道骨,满头银发的慈祥老人形象。

 跟着家人沿着有些昏暗的楼梯上到二楼。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小客厅,中间一张大圆桌,圆桌上是一个大镬盖。陈设简陋,只有圆桌一张,凳子若干,老式挂钟在墙上“嘀嗒,嘀嗒”地走着。听到有人进来,老中医从房里出来。再一次刷新了邓启先的认知!

 老中医并不老,五十岁左右,高高瘦瘦,戴着一副黑边眼镜,知识分子气质浓厚。叫他老中医,应该是医术老道的意思吧!邓启先心里嘀咕。

 坐下,把脉,开药方,一切都在默默中进行。邓启先甚至怀疑是不是遇到了哑巴高人。直到问起就诊费,才笑笑说“随便你给。”指了指桌面上的镬盖,说:“放在里面就行。”

 原来镬盖是用来收钱的,自己误会了它的功用!邓启先掏出10元钱,放进镬盖里。忍不住自我调侃道:“镬盖太大,钱太小啊!”

 小主,

 医生也忍不住笑了出来,扶了扶眼镜,说:“这是为了避免病人尴尬所采取的措施,你大可不必内疚。”

 一声笑声活跃了气氛,邓启先打开了话咂子。询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睡眠障碍?

 医生习惯性的扶了扶眼镜,说:“放心,身体并无大碍,只是饮酒过量造成的。摘两剂中药煲水饮就没事了。要注意休息,多饮水,多运动。”

 医生的话提醒了他,才发觉已经很久没踢球了!过外贸局后,一直都是忙。先是忙适应新环境,新工作;后来又忙代理的事。钱袋是满了许多,却输了健康,看来这世界就没有一样东西是免费的,都是等价交换。

 交淡中得知医生姓钟,六几年高中毕业后,响应国家的号召,上山下乡到了玉城县的林场伐木。在那里度过了七年的知青生涯。也就是在那里,跟当地的一名老医生学习了中医。回城后,先是在县中医院上班,后来医院改制,变成下岗职工。

 听完钟医生的述说,邓启先不胜唏嘘,比起钟医生,自己真是幸福太多!每个人都不容易,都能写成一部小说,钟医生现在的淡然也是阅尽千帆后的返璞归真。

 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兼收并蓄,开放包容。有浮华盛世,灯红酒绿的声色犬马;也有安守本分,恬淡自得的闹市隐士。这些坚守内心净土的隐士,成为滚滚商业大潮中的一股清流,让人看到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

 是做物质财富的奴隶,还是随心而活,做灵魂自由的人,这的确是现代人的一个严肃的人生选题。如果说七八十年代是物质匮乏,精神富足的年代,那么改革开放十几年后的九十年代就是物质相对富裕,而精神矛盾,纠结煎熬的开始。因为有了对比,贫富差距。

 邓启先同样不能免俗,成为滚滚红尘中的一名逐利勇士,不惜透支身体。现在身体报警,让他不得不思考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是继续往前冲,还是适当放下执念,放飞自我。其实以他现在和秀梅的收入,生活已经可以过得很舒服,偏偏要和自己较劲,和别人攀比。不得不说,影响他最深的是青芸,是她改变了他,让他疯狂的追逐,只为证明当年不选择自己是多么的错误。

 杂七杂八的念头很多,一时间也理不清头绪。邓启先只想好好睡一觉,无惊无险到天明。无论如何,明天一定要去县一中踢场球了。想到县一中就会想到他的得意门生少华和建萍,不知他们现在学习怎样了?建萍还是比较放心的,一直都是心气高的女孩,少华就有点玄,男孩子,心比较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