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7章 慈宁宫孙太后犹念江山事(第2页)
后来瓦剌真的打过来了,王振又撺掇镇儿御驾亲征,说“陛下亲征,定能鼓舞士气,一举荡平瓦剌”。满朝文武都劝,说“陛下从未领兵,恐有不测”,可镇儿被王振哄得晕头转向,非要去。哀家拦在宫门前,抓着他的手说“儿啊,你是大明的天子,不能冒这个险”,他却甩开哀家的手,说“娘不懂,王先生说了,这是扬我大明国威的好机会”。
结果呢?土木堡一战,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这些名将全都战死,连镇儿自己都成了瓦剌的俘虏。消息传回京城那天,整个皇宫都乱了,朝臣们有的哭,有的骂,有的甚至偷偷收拾行李准备跑路。哀家抱着尚在襁褓的太子朱见深,坐在这殿里,看着那尊铜鹤香薰,只觉得天塌下来了。
那时候钰儿还是郕王,在封地驻守。哀家派人快马去召他回来,原以为他会慌了手脚,毕竟他从来没接触过朝政,可他回来之后,竟比谁都镇定。他先是安抚朝臣,又调兵遣将防守京城,还听了于谦的建议,立朱见深为太子,自己监国。后来形势危急,朝臣们劝他登基,他还犹豫了许久,说“哥哥还在,这皇位不该是我的”。
哀家那时候就知道,这孩子比镇儿稳当。他不像镇儿那样耳根子软,也不贪慕权势,心里装着的是大明的江山,是百姓的安危。可那又能怎么办呢?祖宗的规矩摆在那儿,嫡长子继承制,千百年来都是这样。若当初先帝能打破规矩,若镇儿刚出生时,哀家就敢站出来说“这孩子心性不定,不堪大用”,若能早早把江山交到钰儿手里,哪还有后来的土木堡之变?
若是钰儿早几年登基,他定会听于谦、樊忠这些忠臣的话,整顿边防,安抚百姓。瓦剌部见大明国力强盛,或许就不敢轻易来犯,两家说不定还能互通有无,百姓也能少受些战乱之苦。那些名将也不会白白牺牲,张辅还能继续镇守南疆,樊忠还能在边关抵御外敌,大明的军威也不会折损至此。
可世事没有“若”啊。那时候钰儿还小,镇儿又是嫡长子,哀家就算心里清楚钰儿更合适,也不能违逆祖宗的规矩。再说先帝在世时,眼里只有镇儿,哀家就算提一句“钰儿聪慧,可多加培养”,先帝也只会说“吾儿镇儿才是储君,钰儿安心做个亲王便是”。
现在想来,那些所谓的“祖宗规矩”,有时候真是误国啊。若是能废除嫡长子继承制,选贤能者居之,大明说不定早就不一样了。钰儿这孩子,心思活络,不像镇儿那样守旧。前几日他还跟哀家说,华凌先生提议在各地设“惠民药局”,让百姓都能看得起病;还说想让工部试着造一种“快车”,用铁轨铺路,用蒸汽做动力,拉货载人都比马车快得多——哀家虽不懂什么是“蒸汽”,但听着就觉得是新鲜玩意,若是真能造出来,百姓出行、货物运输都能方便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