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绝地天通?星辉定序(第3页)
当颛顼派出的使者手持象征禅让的玉圭来到亳地桑林之间时,帝喾正卷着裤腿,赤脚踏在温润的春泥里,小心翼翼地为一株被虫蛀的桑树敷上捣烂的药草。他的动作轻柔而专注,仿佛对待襁褓中的婴孩。周围桑农围着他,眼中是发自内心的信赖与亲近,就连身前的太乙真人也为这位大贤所折服。使者宣旨的声音在桑林间回荡,帝喾只是微微一顿,洗净手脚,平静地接过了玉圭,如同接过一份沉重的责任,而非无上的荣耀。没有盛大的仪仗,没有煊赫的威仪,帝喾便这样带着一身泥土与草木的清新气息,悄然走进了有熊之丘的帝宫,开启了截然不同的治世篇章。
如果说颛顼如同劈开混沌的雷霆,以铁腕划定秩序;那么帝喾,便是那润泽万物的春雨,以仁德滋养人心。他的案头,没有堆积如山的兵符与刑律简牍,取而代之的,是各地进献的、记录着不同节令物候的兽皮卷,是仓颉神文誊写的古老农谚歌谣,是散发着药草清香的植物标本。
“民以食为天,农桑乃国之本。” 帝喾的声音温润如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关切。他力排众议,将国库中用于营造宫室、铸造礼器的铜锡资源,大量调拨,令工匠打造出前所未有的、更加坚固锋利、更省气力的青铜耒耜与镰刀。当第一批新式农具分发到各州农夫手中时,那翻起黑土的深度,那收割粟穗的效率,让无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喜极而泣!
他更是亲自踏遍九州,深入田间地头,山林泽薮。在瘴气弥漫的南方沼泽,他冒着被毒虫侵袭的危险,观察野生稻的生长习性,亲自尝百草之籽,辨别优劣,最终选育出数种耐涝、抗虫的稻种,命人精心培育,推广至水泽之地,大大拓展了人族的粮食来源。在苦寒的北方,他命人尝试将耐寒的野生“狗尾草”与粟杂交,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培育出穗大粒饱、能在较短寒季成熟的新粟种。
“闻民间有疫,吾心甚忧。” 每当瘟疫的噩耗传来,帝喾总是第一时间放下手中事务。他不顾大臣劝阻,数次亲临疫区。在弥漫着死亡气息的村落,他毫无帝王之尊的架子,俯身查看病患的舌苔、眼睑,耐心询问症状。他召集懂得草药的巫医与经验丰富的山民,共同研讨,将那些口耳相传、零散模糊的治病经验,用仓颉神文清晰地记录、整理、验证。月光下,简陋的草棚里,帝喾常常亲自咀嚼、尝试药草,记录其味、性、效,他的案头,堆积起一卷卷用神文详细注明药性、主治、配伍禁忌的《百草录》。当一场凶猛的“寒热症”(疟疾)席卷兖州时,正是帝喾从《百草录》中找出记载,命人大量采集“青蒿”,捣汁分发,配合艾草熏蒸之法,硬生生将无数百姓从鬼门关拉了回来。无数百姓在家中供奉起“帝喾尝草图”,感念其活命之恩。
帝喾的仁德,如春风化雨,无声浸润。他待臣下,谦和有礼,常言:“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对待子民,更是视如己出。他下令减免赋税,开仓赈济孤寡,更废除了一系列沿袭自部落时代、过于残酷的肉刑,代之以劳役与教化。仓颉神文在他的大力推行下,不再局限于祭祀与记录,开始用于书写农书、医典、律令,甚至孩童的启蒙歌谣。文明的种子,在仁德的沃土中,真正开始向下扎根,向更广阔的天地蔓延。
然而,帝喾的目光,并未止步于眼前的丰饶与安宁。他常常独自登上高台,仰望那浩瀚无垠的星空,深邃的眼眸中倒映着流转的星河。
“日月之行,四时之序,乃万物生息之纲纪。混沌不明,农事失时,民何以安?” 他对负责历法的羲和、常仪等大臣郑重嘱托。在颛顼“绝地天通”后相对清净的天穹下,帝喾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精力于观星定序。他命人在中央灵台旁,建造起前所未有的巨大圭表与浑天仪,夜复一夜,亲自观测记录星辰的位置、月亮的盈亏、日影的长短变化。
这是一个枯燥到极致、却容不得丝毫差错的过程。无数个寒夜,帝喾裹着厚厚的裘衣,伫立在冰冷的观星台上,任由霜花凝结眉睫,目光却一瞬不瞬地锁定着天幕上那些缓慢移动的光点。他身边堆满了用神文刻录的星图与数据龟甲。羲和观测日行轨迹,常仪记录月相变化,其他精通算术的臣僚则在巨大的沙盘上演算推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帝喾的鬓角染上了星霜,深邃的眼眸因长久的凝视而略显疲惫,但他的眼神却越来越亮。终于,在一个星河格外璀璨的秋夜,当最后一片关键的龟甲被嵌入浑天仪的核心,当所有观测数据与推演结果完美契合时——
“成了!” 帝喾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与一丝沙哑。他亲手在巨大的玉版上,以仓颉神文刻下新的历法总纲:“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分昼夜为十二辰!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为农时之准!” 这便是后世沿用千载的《帝喾历》雏形!
新历法颁布天下!它清晰地划分了四季轮转,精确地标定了节气更替。农夫们依据节气安排农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井然有序。商旅们依据时辰规划行程。整个社会的运转,仿佛被注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精准而和谐的韵律!困扰人族千百年的农时混乱之苦,一朝得解!丰收的喜悦,第一次如此稳定而普遍地降临在九州大地之上。
当又一个丰饶的金秋来临,帝喾立于高台之上,俯瞰着脚下无垠的、翻滚着金色麦浪的田野,听着风中传来的悠扬丰收号子与孩童诵读神文歌谣的稚嫩声音。他手中不再握着象征变革的铁律,而是捻着一株饱满的稻穗。仁德的光辉,如同秋日温暖的阳光,洒满他温和而睿智的脸庞。
颛顼大帝的铁律划开了混沌,如同为巨树修剪了横生的枝桠;而帝喾的仁政与星序,则如同和煦的阳光与丰沛的雨露,滋养着这棵名为“人道”的巨树,使其根深蒂固,枝叶繁茂,向着文明的天穹,坚定而蓬勃地生长。五帝治世的基石,在这一刚一柔、一破一立之间,被夯筑得无比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