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佛光黯?灵山寂(第2页)
弥勒佛祖(未来佛)膝上那个曾容纳乾坤、倒出无尽希望的布袋,此刻显得异常空瘪沉寂,再难有神异显现。燃灯古佛(过去佛)周身环绕的二十四诸天虚影,更是明灭不定,仿佛随时会彻底消散于虚空。
---
灵山的沉默,比衰败本身更令人心悸。
雷音寺的晨钟暮鼓依旧准时响起,但那恢弘的钟声鼓韵中,蕴含的已不再是穿透三界、唤醒迷途的力量,更像是一种维系存在感的、徒劳的自我宣告。曾经响彻诸天的宏大梵呗,如今只在核心殿宇间低徊,声量收敛,韵律中也透着一股内敛的沉郁,仿佛怕惊扰了这方天地最后一丝脆弱的平衡。
最显着的变化,是那曾经如同洪流般涌向凡尘的“渡世佛光”。无数菩萨化身、金刚力士、飞天伎乐,曾穿梭于人间疾苦之地,显圣迹、讲佛法、度众生,将佛门的慈悲与智慧广布四方。那是佛门鼎盛、积极入世的象征。
如今,这浩荡的渡世洪流,戛然而止。
灵山通往四大部洲的无形“佛愿虹桥”,光芒黯淡,几乎断绝。再难有菩萨化身降临人间讲经说法,再难有佛光显圣平息灾厄。偶尔有虔诚的信徒在绝境中向天哭喊祈祷,回应他们的,往往只有死寂的苍穹,或者,至多是灵山方向传来的一声悠长而充满无奈意味的佛号叹息,如同隔着重重大山的微弱回音。
佛教,这个曾以“普度众生”为宏愿、积极入世的庞大信仰体系,在末法时代的重压下,被迫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收缩。从锋芒毕露的向外弘法,转向了深沉内敛的向内持守。
诸佛菩萨的日常,不再是推演无量妙法、讲经辩难,而是更深地沉入禅定之中。他们收敛自身佛光,如同冬眠的巨兽,将宝贵的本源佛力与残存的功德信力,小心翼翼地用于维系灵山核心净土不坠,用于温养自身那受困于此方天地的金身法体,使之不至于在灵气枯竭的大环境中加速崩坏。
大雄宝殿内,法会依旧举行,但内容已然不同。诵念的经文,多是《金刚经》、《心经》等阐述空性智慧、坚固道心的根本经典,意在帮助诸佛菩萨自身以及残存的佛子们,在这“法弱”的时代,看破虚妄,坚固心志,不为外境所扰,不为衰相所动。讲法的重点,也从广博的经义、宏大的神通,转向了“守心”、“持戒”、“忍辱”等内修法门,教导如何在资源匮乏、环境恶劣中,保持灵台一点佛性不灭。
这是一种沉默的坚守,一种悲壮的蛰伏。如同在严寒的冬日,将珍贵的种子深深埋入冻土之下,收敛所有生机,只求熬过漫长的黑暗,等待那或许永远不会再来的春天。
---
然而,并非所有佛门弟子都能理解或接受这种近乎“龟缩”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