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灵脉枯竭?五岳式微
天地间的“气”,正无可挽回地衰败下去。
昆仑山,这座万山之祖、灵脉之源,曾如巨龙般蛰伏于洪荒西极,吞吐间带动周天星力流转。如今,山体依旧巍峨,但覆盖其上的万年玄冰光泽黯淡,冰层深处那些流淌着液态灵髓的古老脉络,干涸得如同龟裂的河床。昔日终年不散的氤氲灵雾,稀薄得如同残喘,山巅玉虚宫旧址上空,那象征天地元气的宏大漩涡,旋转得迟滞而无力,规模不及鼎盛时的十一。
东海蓬莱,仙岛依旧悬浮于碧波之上,云雾缭绕。然而,那曾滋养仙根灵草、令凡石生辉的浓郁灵气,已变得淡薄如水。岛上仙葩异草虽勉力维持着形态,却失了往日的灵韵宝光,叶片蔫垂,花果稀疏。仙鹤的鸣叫带着沙哑,振翅飞行时,翎羽间再难带起那标志性的、蕴含生机的五彩霞光。
幽冥血海,那曾翻滚着滔天煞气与无尽业力的污秽之地,此刻竟也显出几分“疲态”。血浪翻涌的势头大不如前,海面上漂浮的怨魂残念稀薄了许多,连那终年不散的、令人神魂刺痛的血腥戾气,也淡得几乎嗅不到了。并非邪魔消弭,而是这方天地,连支撑凶戾存在的本源之力,都在枯竭。
变化最直观、也最令人心悸的,当属撑起洪荒大地脊梁、分镇四极五方的——五岳!
东岳泰山。玉皇顶,封禅台。这座承载了无数帝王天命、汇聚了人间龙气与天地精华的圣山,此刻沉寂得可怕。山间古松虬枝僵硬,针叶蒙尘,再无吞吐云霞之象。石阶两旁,历代帝王封禅所留的碑刻,其蕴含的微弱龙气与灵光彻底消散,冰冷的石面在暮色中如同死物的脊骨。岱庙内,供奉东岳大帝神像前的长明灯,灯火摇曳不定,灯油消耗的速度远超以往,仿佛连维持这点微弱的光明都异常吃力。山风掠过空寂的山道,卷起干燥的尘土,发出呜咽般的嘶鸣。
西岳华山。“奇险天下第一山”的盛名犹在,千尺幢、百尺峡依旧险峻。然而,那曾充盈于山体、赋予每一块奇石以凌厉“剑气”的庚金锐气,正飞速流失。山石失去了内蕴的锋芒,变得灰扑扑、死沉沉。曾引无数剑修朝圣感悟的“论剑坪”,如今剑气凋零,只剩下冰冷的岩石和呼啸而过的、不带半分灵锐之意的山风。偶有修士不甘地在此打坐,试图捕捉那残存的一丝剑意,最终只能颓然收功,满面尘灰,徒留叹息。
南岳衡山。 祝融峰顶,象征火德的神殿香火依旧,但殿内供奉的南明离火神符,火焰微弱得如同风中残烛,再无焚尽八荒的炽烈神威。山间七十二峰,曾是乙木青气汇聚的洞天福地,如今草木虽青,却失了灵性,叶片蔫软,林间弥漫的不再是沁人心脾的木灵清气,而是普通山林特有的、带着腐殖质的沉闷气息。山涧溪流潺潺,水汽中再无滋养神魂的清凉道韵。
北岳恒山。 苦寒之地,曾以坚韧的玄冰真意和浑厚的大地母气着称。如今,山巅万年玄冰色泽浑浊,寒气大减,连山脚避暑的凡人都觉今夏酷热难当。山腹深处的地脉灵髓几近枯竭,曾经守护山门的玄冰大阵,运转时发出的不再是令人心悸的深寒嗡鸣,而是如同老旧齿轮摩擦般的艰涩噪音,威能十不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