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乱士族(第2页)
无相僧枯槁的手接过木匣,入手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无尽的怨毒。
他没有任何言语,只是微微颔首,黑袍微动。
便如同鬼魅般,融入密室的阴影中,消失不见。
密室里只剩下卢辩一人,烛火将他枯瘦的身影,投在墙壁上。
拉得很长,扭曲晃动,如同索命的幽魂。他瘫坐在椅子上,剧烈地喘息着。
看着自己布满青黑色毒斑、沾满墨迹和血迹的双手,眼中那疯狂的火焰渐渐熄灭。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不见底的疲惫和…自我厌恶的虚无。
他颤抖着,从案几角落,拿起一本封面残破的《论语》,翻到《里仁篇》。
手指颤抖着抚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字句,低声喃喃,声音嘶哑破碎。
“君子…小人…我卢子言…如今…是君子…还是…小人?”
一行浑浊的泪水,混合着嘴角未干的血迹,无声地滑落。
滴在泛黄的书页上,晕开一片污浊的墨团。
第三幕:谶言惑
桓温的书房,是权力与野心的具象。
巨大的紫檀木书案上,堆满了来自各方的军情邸报、地图和士族往来的信函。
墙壁上悬挂着,两幅巨大的地图,一幅是标注着,进军路线的北伐行军图。
另一幅则是更为隐秘、线条复杂的,建康宫城布防图。
空气里弥漫着,昂贵的龙涎香、新墨的清香。
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铁锈与硝石气息。
桓温没有坐在书案后,而是背对着门,负手站在那幅北伐地图前。
他身姿挺拔如松,穿着玄色暗绣常服,烛光勾勒出,他棱角分明的侧脸轮廓。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左侧脸颊上,那七颗呈北斗状排列的、暗红色的痣疤。
那是幼时雷击,留下的印记,被他视为“天雷择主”的象征。
在摇曳的烛光下,如同七点燃烧的星火,闪烁不定。
他的手指,正无意识地,在地图上邺城的位置缓缓摩挲。
眼神深邃如寒潭,倒映着跳跃的烛火,和地图上山川城池的轮廓。
冉闵在河北的浴血苦战,慕容恪的步步紧逼,邺城的存亡…
这些都如同一盘,错综复杂的棋局,牵动着他的神经。
他需要冉闵牵制胡族,但又绝不能容忍其真正壮大,威胁到东晋和他桓温的未来。
“主公。”一个低沉的声音,打破了书房的寂静。
桓温的心腹谋士,面色沉静的郗超,悄无声息地走了进来。
手中拿着一份,密封的帛书密报。
桓温没有回头,只是淡淡地问:“邺城那边…又有新消息?”
“是,也不是。”郗超走到书案旁,将密报放下,声音带着一丝异样。
“消息来自…洛阳废墟。是安插在流民中的‘地听’传回,几经辗转,刚刚送达。”
桓温这才缓缓转过身,目光落在郗超手中的密报上:“洛阳?流民?说。”
郗超展开密报,快速扫了一眼,眉头微皱。
“消息颇为…离奇。近日洛阳废墟流民之间,突有谶言流传,源头不明。”
“言道:‘血简现北邙,天命归冉郎;得之者可正朔,失之者国必亡’。”
“血简?北邙?天命归焉?”桓温眼神骤然锐利如鹰隼,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又是这等装神弄鬼的把戏?流言止于智者。”
“流言或许不足信,”郗超抬起头,眼中闪烁着精光。
“但紧随这谶言之后,另有一则更具体的传闻…”
“在流民和少数潜入洛阳的僧道间秘密流传。”他压低了声音。
“传闻前朝太庙汉高祖灵位之下,因前日地龙翻身,震裂地砖,有‘赤光’透出…”
“疑有蕴含‘真龙血气’、记录‘大魏冉氏承天受命’之秘的‘血简天书’…即将现世!”
“血简天书?大魏冉氏承天受命?”桓温脸上的冷笑,瞬间凝固!
七星痣在烛光下,仿佛跳动了一下!
若血简天书被冉闵的人,先一步得到并公之于众…
那么冉闵的称帝,便有了“天命”依据!
对他桓温的威望和计划,将是致命的打击!
他眼中瞬间爆发出,骇人的寒光,之前的冷静,荡然无存!
一股被抢先的暴怒,和急迫感攫住了他!
他绝不能容忍任何“天命”落在冉闵头上,这“血简”,必须由他桓温亲手掌控!
“备马!”桓温的声音,如同寒冰碎裂,带着不容置疑的杀伐决断。
“点‘七星卫’!随我即刻秘密前往洛阳!掘开太庙!”
“我倒要看看…是什么‘血简天书’!若真有其物…”
他眼中寒光一闪,手按在了腰间那柄,从不离身的匕首上。
上面镶嵌着,北斗七星图案,“…那便让它…永远成为秘密!”
“主公!洛阳乃四战之地,慕容恪游骑出没…”郗超试图劝阻。
“不必多言!”桓温断然挥手,七星痣在烛火下,闪烁着妖异的光芒。
“天命…岂可假手于人?!速去!”
夜色如墨,一支精悍的骑兵小队,如同离弦之箭。
悄无声息地,冲出荆州刺史府后门,融入茫茫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