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障不臣土好吃嘴群主

第214章 断金银(第3页)

 一些飞溅起的金属液滴,在空中扭曲、拉伸。

 竟然冷却凝聚成了,一支支粗糙但尖锐无比的……银箭!

 这些由熔融财富,凝固而成的死亡之箭。

 带着凄厉的破空声,向着四面八方,无差别地溅射!

 “噗嗤!” 一支银箭,穿透了一个,正在奔跑的富商胸膛。

 他难以置信地,看着胸口出现的、还在散发着高温和银光的窟窿,倒地身亡。

 “啊——!”又一个士族子弟,被银箭射穿大腿。

 惨叫着滚倒在地,被后面流淌来的金属熔流吞噬。

 一支特别粗大的银箭,呼啸着射向了,远处的刺史府宴会厅。

 狠狠地钉在了,庾翼平日坐的主位屏风上,箭尾兀自颤抖,发出灼热的红光!

 整个江陵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和灾难之中。

 金色的火焰、银色的熔流、黑色的雨水、红色的血液……

 构成了一幅,末日般的炼狱图景。

 在这场混乱的最高潮,一叶扁舟悄然靠岸。

 一个披着斗笠蓑衣的身影,无视周围的惨状,径直走向,几乎瘫痪的刺史府。

 第四幕:比罪证

 江陵刺史府一片狼藉,傍晚时雨停了,灾难稍歇,但城中余火未灭,哀嚎遍野。

 庾翼瘫坐在,一片狼藉的大堂上,官袍被撕破。

 脸上沾满了,烟灰和泥水,眼神空洞,仿佛一夜间,老了二十岁。

 他精心打造的金匮银库,他北伐的梦想,荆州的财富,甚至无数子民的性命……

 都在那场诡异的“磁雨”和金属熔流中,化为了乌有。

 他甚至不明白,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使君……节哀……”长史和库曹跪在一旁,浑身发抖,面如死灰。

 就在这时,亲兵引着一个身披蓑衣、风尘仆仆的人,走了进来。

 那人脱下蓑衣,露出一张,精明干练的脸。

 对着失魂落魄的庾翼,不卑不亢地行了一礼。

 “龙骧将军、荆州刺史桓公麾下参军,拜见庾使君。”

 来人声音平静,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

 庾翼猛地抬起头,眼中爆发出,最后的怒火。

 “桓温?!是他!一定是他搞的鬼!是他害我!”

 他像是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疯狂地指责。

 那参军微微一笑,从怀中取出一个,油布包打开,里面并非武器。

 而是一本厚厚的、用某种特殊皮革,装订的账册。

 他将账册恭敬地,放在庾翼面前的案几上。

 案几上还插着几支,细小的、已经冷却凝固的银箭。

 “庾使君误会了。”参军语气,依旧平淡。

 “桓公得知江陵惨剧,深表痛心。特命在下星夜兼程,送来此物。”

 “此乃我军巡江时,截获的一批,试图溯江西逃的,江北奸商所携。”

 “或许……对使君查明真相,有所裨益。”

 庾翼颤抖着,拿起那本账册,账册的封皮触手冰凉而腻滑,令人极不舒服。

 他翻开账册,里面是用朱砂和墨笔,密密麻麻记录的账目,记录的不是普通货物。

 “某月某日,收江北‘肉畜’童男三十,付‘赎身棺’三十口,耗漆五斤,磁石三斤……”

 “某月某日,售伪银锭二千,于庾府库吏王某某,得钱……”

 “某月某日,贿晋军水师哨卡某某,许银百两,放行棺船十艘……”

 “某月某日,付‘安记义庄’粮千石,兑付‘棺契’……”

 “某月某日,购硫磺、硝石、磁粉……用于‘熔金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条条,一桩桩,清晰无比地,记录了一场大阴谋。

 针对他庾翼、针对江陵银库的、庞大、精密、恶毒到极点的,金融和物资陷阱!

 从利用流民和孩子,输送棺材和磁石,到贿赂他的下属,掺入伪银。

 再到制造这场,天灾般的火灾……

 幕后主使,直指那个神秘的地藏使,而地藏使的背后,显然有冉闵的影子!

 庾翼突然明白了,地藏使下手狠毒的真正原因。

 郗鉴虽然死了,安恪更希望他,永远闭嘴啊……

 但更让庾翼浑身冰冷的是,账册的最后一页,用更大的字写着。

 “江陵庾氏,岁入计:人髓关税,得金x斤;沉船诈保,得钱x万。”

 “北伐空饷,得粮x斛……合计,乃筑此‘血银之库’。今替天收回,归于焦土。”

 “噗——!”庾翼再也承受不住,这极致的讽刺和打击。

 一口鲜血狂喷而出,染红了账册,也染红了案上,那些凝固的银箭。

 他指着那账册,手指颤抖,喉咙里咯咯作响,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桓温的参军,冷眼看着这一切,微微躬身。

 “账册已送到,在下告辞。桓公还有一言,让在下转达。”

 他顿了顿,模仿着桓温那冷峻,而充满压迫感的语气,一字一句地说道。

 “此熔毁之银,此溅射之箭,此库中每一分每一厘……”

 “皆乃汝,盘剥之民脂,欺诈之军饷,吸血而聚!

 “今日之劫,非为天灾,实乃人祸。是汝庾翼,自铸血币,终遭反噬!”

 说完参军不再看面如死灰、呕血不止的庾翼,转身大步离去。

 身影消失在,江陵城依旧缭绕的黑烟和哭声中。

 窗外夕阳如血,映照着这座刚刚经历了,一场“财富之劫”的残破城市。

 银库废墟上,熔化的金银重新凝固成,各种怪诞的形状,像一座嘲讽的纪念碑。

 契已断,金已熔,东晋的根基,在这一场银雨中,悄然开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