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陶山之战(二)(第2页)
赵和与老公仆人不三不四回到了桀王的军营之中。桀王并没有责怪赵和,而是关心了赵和的伤势,让他好好养伤。于莘以为赵和此去凶多吉少,必死无疑,想不到赵和活着回来了,于莘自然是闷闷不乐。于莘皮笑肉不笑的说了句安慰赵和的话,可是他对赵和的伤情产生了怀疑,毕竟于莘是一只老狐狸。
于莘派出的密探迟迟没有回来,他有一种不祥地预感,肯定是出事啦!
因为时候不早了,第二天还要出战,所以他们只好草草睡去了。
派出去的杀手只回来了一个,肯定是受到质疑的。
因为死无对证,他说什么是什么,别人根本无法证实他说的话是真是假?因为死人是不会说话的。
出差办事一般都是两个人或者两个人以上,原因很简单,两个人为公,一个人为私。
次日一早,桀王开营集师,环车为阵,桀王登车楼而望,点兵派将,准备出征。十余里外的九夷也在点兵,准备迎战。王师擂鼓前进,与九夷兵马在陶山脚下打了起来。畎夷、干夷、风夷和黄夷酋长纷纷带队出征,赤足大将军更是首当其冲。
经过一场恶战,双方互有伤亡,四夷是且战且退,进入了山林之中。
桀王指挥王师,以摧枯拉朽横扫千军之势火速前进,四夷的兵马进入到了陶山之中。桀王觉得其中似乎有诈,马上鸣锣收兵,不敢贸然进入陶山之中。虎豹熊罴四员大将纷纷请战,只听桀王说道:“四夷气势正盛,丝毫没有溃败的迹象,他们只是有序地撤退,看来他们是有备而来,小诱敌深入,看来陶山之中必有埋伏……其余五夷的兵马一定隐藏在陶山之中,设下了伏兵,我们不要上当……”
虎将大言不惭的说道:“王师大兵压境,即使九夷在陶山之中设下了埋伏,又能奈我几何?王师人多势众,必然踏平陶山!”
桀王说道:“切不可鲁莽行事,以免损兵折将,今日收兵,明日再战。咱们既然打了胜仗,见好就收吧!”
众将官不敢违令,只好收兵回营。
九夷见王师撤退,并不追赶,继续隐藏在山林之中,据险死守。山地作战,兵车战阵是用不上了。王师的车马辎重无法派上用场。本来兵车战阵是王师的优势,可是到了山地战就不起作用了。此消彼长,王师的优势也就荡然无存了。
步兵作战,王师相对是处于劣势的。九夷的兵马最擅长的就是山地战。
九夷在山地行走如飞,神出鬼没,穿梭于其中,如入无人之境。
特别是不熟悉地形的人,进入山林之中很容易迷失方向,变成了无头苍蝇,四处乱窜,如同任人宰割的羔羊。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深山老林之中,危险无处不在。稍一不慎,就会命丧黄泉。
如果一点实力都没有,九夷也不敢叫板王师,与朝廷分庭抗礼。九夷之所以有恃无恐,手中还是有几张底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牌和底线,千易不要亮出你的底牌,否则在别人的面前你就变成了透明人。
透明人就好像在别人面前裸奔一样。别人虐起你来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每个人在别人面前都要保留一种神秘感。让人永远都猜不透你在想什么?给人一种若即若离患得患失的感觉。别人把你当成了空气又能怎么样?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每个人都离不开……
桀王回营,与众将商议对策,问计破敌之法。
卿士于莘说:“夷人据山险,须待其下山击之。贸然出击,与我方不利。”
桀王问道:“如果夷人据山险不出,我们怎么办?”
于莘说:“我们设法骗夷人下山,只要投其所好,设下诱饵,不信他们不上钩?夷人也是唯利是图的。”
桀王又问道:“王师装备精良,并且人多势众,如果我们强攻结果会如何?”
于莘说道:“即使打了胜仗,损兵折将,与我方也是不利的。最好的结果当然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了。”
桀王又问其他人有何高见。侯知性、武能言所说与于莘大同小异,孔宾所说就是围住陶山,困兽犹斗,待夷人里无粮草,外无救兵,并且懈怠之时,王师大举进攻,一举歼灭夷人。围而不攻,夷人自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