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四合院-雨儿街道

到值班室取了行李,简述再次跟孙大江和武家升道了谢,就出了轧钢厂。向西走了大约五十多分钟到了地安门。又向北走了一会儿,才找雨儿胡同街道办事处。


 这个时候南锣鼓巷还归雨儿胡同街道办事处管理。明年1958年9月,雨儿胡同街道办事处与桃条胡同街道办事处合并,才有了交道口街道办事处。


 办事处的办公地点是一座四合院,原来的外墙被拆除了一部分,用铁栅栏代替。大门也换成了那种铁皮的双开门。等明年大跃进的时候,这些铁栅栏和大铁门就会被拆除,丢进炼钢炉。大门口右侧原来的门房还保留着,侧面开了一扇窗,此时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窗前,承担了门卫的责任。


 简述没有冒然地往里闯,而是走到窗户前,对着敞开的窗户,叫了一声:“大爷!”


 老人从窗户探出半截身子,问道:“小伙子,你有什么事吗?”


 简述将手里的李行包放下,从上衣口袋里拿出崭新工作证递了过去,说道:“大爷,我是轧钢厂新来的采购员,找街道的钱主任有事。”不要问为什么不是王主任,王主任是在交道口街道成立后才成为主任的,如果她现在还不是街道的干事,最快也要明年8月才能出现。


 老人把工作证看了又看,半晌后,才把工作证递还给简述,才慢慢地说道:“你顺着道往里走,钱主任办公室在后院东屋,这个时候她应该在。”


 “谢谢大爷”,简述向老人道了谢,将工作证收好,然后拿起行李走了进去。到了街道这一层,很少会对来办事的老百姓冷眼相对。因为他们是最基层的政府派出机构,几乎承担了一个国家所有部门的外派任务。


 有人问,基层政府不是居委会吗?其实不是的,居委会全称是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治组织。华国的第一个居委会是1949年10月在临安市成立的,临安市的居民通过民主选举成立了居委会,取代了以往的保甲制度。1950年沪市等地开始探索居委会这一新兴管理模式。1954年《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颁布后,全国范围内开始系统地组建居委会。


 居委会主要是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基层组织。


 居委会只设主任和副主主任两个职位,经常是一个主任,其它的都是副主任。说是主任、副主任其实他们都是没有编制的老百姓,街道办每个月会发给他们一份补助金。有的老百姓弄不清楚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区别,经常称呼居委会的办事员,也是主任、副主任地叫。又因为居委会经常帮助街道办事处宣传政策,所以剧情里的王主任也有可能是指居委会的办事员。


 到了后院,简述很容易就找了主任办公室,他将行车放在门口一侧,抬手敲了敲房门,听到里面说“请进”才推门走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