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荒缪的想法(第2页)

“还不够…”她低声自语,目光扫过训练场外通往更深层研究区域的方向。她知道自己要追赶的身影就在那里,在更广阔却也更沉重的领域中前行。她并未参与任何技术课题,专注点在基础淬炼和战斗意识培养。

腾龙研究专属区一间灯火通明的研究室。

这里的气氛截然不同。叶知秋、张衡(材料优化专家)、高静(流体力学新星)等腾龙班技术尖子正围在各自终端前,面前打开着加密传送过来的《优化新型复合材料热冲击动态响应模型构建》、《基于湍流拓扑解析的微型能量波动抑制阀效率提升研究》、《高精度神经电信号异步时序编码优化》。

叶知秋眉头紧锁,手指飞快敲击着虚拟键盘,全息屏上复杂的结构模型不断变化。他负责的是材料响应模型。“这模型参数…极端热负荷冲击下应力传递和相变行为的耦合…简直是把材料推到了毁灭的边缘再重塑。民用火箭叶片设计会用到这么激进的理论验证?”

他感觉这更像是某种承受高能束流反复轰击的结构模拟。

旁边的高静则沉浸在一堆流体湍流方程中:“老叶说的是,这个微型阀的能量波动抑制要求也太苛刻了。委托方提供的湍流参数形态…我在文献里都没见过这么诡异的,像是专门模拟某种…微型能量核心的极限状态?”

她敏锐地捕捉到了异常。

张衡相对沉稳,但眼神也透着惊奇:“我这边这个神经信号编码优化更怪,对时序精度要求匪夷所思,还要抗强电磁干扰。说是为了提升工业外骨骼精度?我感觉这更像是…为某种超高带宽、极端环境下的神经操控打基础?”

陈胜走进研究室,三人立刻抬头。叶知秋代表发言:“班长,课题接到了。但是这要求…感觉太前沿也太…特别了?我们真做民用项目?”

陈胜微微一笑,带着导师般的平和:“前沿课题才有价值挑战。模型参数苛刻,恰恰是为了探索极限状态下的材料行为规律(对应热冲击),找出流体控制的新可能(对应波动抑制),或是为下一代高精度仿生控制铺路(对应神经信号)。记住,大夏的民用科技水平提升,同样是国家战略的一环。这些成果积累下来,未必不能在将来的某个节点,反哺你们更感兴趣的领域。”

他没有直接点明,但给出了一个让技术天才们能够理解的、面向未来的目标感。三人互看一眼,叶知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明白了班长!我们会全力以赴!”他压下了心头的疑虑,学术的挑战性本身已足以点燃他们的热情。

燕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