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躺平王大唐皇子开局被流放

第78章 虫粉虫酱!深加工赚翻倍利

恪记工坊区灯火通明,人声喧嚣。


 浓重的土腥气混杂着热油的焦香,弥漫在空气中。


 “快!卸车!堆三号仓!”


 “干货避潮!棚子底下!”


 “蒸笼添火!下一批!”


 长孙冲的嗓子已喊得嘶哑,脸上沾着灰渍,指挥着人流如织。


 一辆辆满载湿漉漉活蝗或焦黄干蝗的大车正从各处汇集。


 流民组成的队伍喊着号子,将一筐筐“原料”扛进腾空的水泥工坊。


 李恪立于高台,夜风吹动衣袂。


 眼前的繁忙景象远超战场,他心头那根弦绷得极紧。


 圣旨既是护身符,也是催命符。


 此事若办砸了,光是朝野的唾沫便能将他淹没。


 “殿下!”


 杜明月快步上前,面带熬夜的疲惫,双眸却异常明亮。


 她递上几张绘满线条的麻纸,


 “流水线已备妥!分五区:清洗、蒸煮油炸、烘干、研磨、包装。


 人手分组,按件计酬!”


 李恪借着火光审视图纸。


 步骤清晰:


 大水池淘洗泥沙;


 分两路处理,一路高温蒸笼杀菌去腥,一路彻底油炸;


 送入新建的“热风窑”——下部烧炭,上部烟道配合可调进风口,力求低温慢烘、温度均匀;


 烘干的蝗虫再入改良的石磨碾子,磨成粗细粉末;


 最后称重分装。


 “甚好!明月!”


 李恪由衷赞道,


 “烘干窑是关节所在!”


 他深知,若无杜明月这位“技术总监”和他脑子里那些现代加工的点滴概念,深加工便是空谈。


 全赖高温灭杀病虫,低温烘干保全营养、避免焦糊。


 这年头,吃坏肚子出人命太容易。


 “放心!”


 杜明月信心十足,


 “那观测火候的‘铜管水尺’,我让老师傅多制了几件,每窑都配!


 保准烘出来又干又脆!”


 “点火开工!”


 李恪果断下令,


 “传话下去,工钱日结,多劳多得!


 管饱!夜班宵夜有肉!”


 “是!”


 杜明月应声,转身冲下高台:


 “各工头听令——点火开灶!


 流水线——起——!”


 工坊区瞬间沸腾。


 清洗区水花四溅,蒸煮区白汽升腾,油炸区香气四溢。


 新建的烘干窑窑口火光熊熊,热浪扑面。


 简陋的大风扇将热风鼓入长长烟道,送入层层铁丝网架。


 看火师傅紧盯着窑壁上的“铜管水尺”,不断调整风口。


 研磨区,改良的石磨碾子在骡马或水轮驱动下嘎吱作响。


 金黄色的焦香粉末从磨盘碾槽中源源流出。


 流民中的妇女手脚麻利地将粉末扫入木桶,分装进油纸袋或陶罐,贴上“恪记精制蝗虫粉(饲料\/药材)”的红纸签。


 “三大件,齐了!”


 看着眼前景象,李恪心中稍安。


 除主打的虫粉外,另两处工坊亦在全力运转。


 一处工坊弥漫着奇特的咸鲜辛香。


 煮熟的蝗虫倒入大石臼,壮汉喊着号子用石杵捣成泥糊。


 泥糊移入大陶缸,加入大量盐、杜明月特制的酒曲、花椒姜末等香料,搅拌均匀后封缸发酵。


 这便是“蝗虫酱”!


 味道如何?李恪心里没底,杜明月却拍胸脯保证发酵成功便是下饭利器。


 另一工坊则更为直接。


 磨好的蝗虫粉掺入少量廉价麦麸、豆渣粉,加盐和水搅成糊状,倒入木模,用杠杆压机压成巴掌大小、寸许厚的硬实饼块。


 这便是“蝗虫蛋白饼”!


 灰扑毫不起眼,但李恪清楚此物热量高、耐储存,是行军赈灾的硬通货!


 产品有了,销路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