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惊变(第3页)

 

这个想法是李听寒提出来的,但是在早期论证里并没有想到同时结合量子晶体材料和trr-199ext,毕竟这俩玩意一个一年到头落到战斗机生产厂家手里的量可能都不够造二十架战斗机的,另一个则还是试验产品,不具备量产的可能性。

 

只不过现在嘛……

 

至于李听寒对什么东西不满,那自然是将两个方案融合之后产生的不伦不类感。八号方案为了塞下大弹仓,设计完成后的机身胖的有点搞笑,而六号方案叠在八号上,就好像硬给一个胖子装上了长臂猿一样的长手。

 

好在,李听寒是真的在一线干过,融合不同方案的优缺点是她最擅长的事情。而且,在她老师的带领下,整个第一研究所的研究和工作氛围是典型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既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猜想,也有为了实现想象而脚踏实地一步步前进的踏实肯干。

 

现在,确立了方向之后,整个第一研究所立刻就被调度了起来。

 

飞控开发部门开始基于廖勇和娜塔莉亚的飞行数据,为他们定制最合适的飞控以及机体操作系统。人机功效部门在拿到两人身体数据后,立刻开始重新设计驾驶舱。电子设备部门则是开始基于廖勇和娜塔莉亚的要求,对机载的电子设备进行整合和调整。而发动机部门则是拿出了trr-177ext的模型,开始思考如何适配xtA-11的机身框架。

 

这种效率在全联邦都是不多见的,而和第一研究所类似的研究所,寰宇科工总共有十个。

 

高效,保质,保量。这是寰宇科工产品在军方和民间的评价,就算是最刁钻的Ace定制机,寰宇科工也极少消耗超过一个月的时间才交货。

 

时间过得飞快,李听寒在修型结束后,立刻就投入到了实验型全机分布式矢量系统的研究以及在两人战斗机上实现这一系统的论证中。

 

在这期间,廖勇也成功在联邦首都刷出了一点知名度。

 

就算换回了超级闪电隼,但是在Ai系统的辅助下,廖勇在后续的四次苏格拉底星制空战中,平均每次出击击坠敌机2.2架(平均数据,所以会有小数,请不要在意),这一数据比整个北方星域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平均数据高了足足1.8。就算是在北方星域现在投入的王牌飞行里采样,廖勇也没有掉队,仅比王牌飞行员平均数据低了0.05。

 

要知道,其他王牌可是有定制机的。

 

李听寒对此自然是很开心,只不过,很快,一则消息就刷爆了整个联邦——

 

——【苏格拉底星遭遇大气焚灭炸弹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