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你们听说过时灵时不灵的空调吗(第2页)
随着屏幕上的高度线越过米,廖勇深吸一口气,猛地拉起机头。
第三科目一共有四个阶段,虽然说后面的几次连续转向才是难度的核心,但是要是只有后面难,那作为一项计时科目,也不可能这么多年都没几个人飞到c以上的及格成绩了。
现在,廖勇处在的就是第一阶段,即高强度爬升阶段。这一阶段没什么花里胡哨的,就是单纯地从米飞到米,也就是飞出卡门线。
而要想在这一阶段要飞出好成绩,需要的东西也不复杂。米以上,空气已经相当稀薄,想要产生足够的升力用来爬升,那就得拉出更大的攻角,而攻角一大,那加速爬升时,因为加速度产生的过载就会增大。
并且,随着高度增加,战斗机的爬升率也会对应地下降。而爬升率下降就意味着爬升到对应高度的时间增加。这就意味着进行高过载爬升的时间也会增加。
对一般飞行员而言,光这一部分就够要命的了。可这一阶段,还有一个更大的关隘——
——突破卡门线后的飞控模式切换。
在卡门线外的太空里,和卡门线内的大气层内,战斗机的工况可以说是完全不同,这一点在之前的卡门线陷阱战术中已经有过介绍,这里就不水字数了。而对参与这一科目的飞行员而言,指望机载系统的自动切换很显然是蠢货行为。但是在持续的高g爬升中,手动切换飞控模式,这一点就足以劝退大部分人了。
好在,这些都难不住廖勇。尤其是在测试中,雨燕因为没有携带武器装备,加之其本身就采用轻量化设计,再加上凝胶状金属蒙皮系统带来的自适应机体形态切换,这导致此时雨燕的推重比高的吓人。
廖勇飞完这一阶段,进入外层空间之后,甚至比圣剑用的时间还短了二十几秒。
“第一阶段完成,开始进入第二阶段。”结束了高g爬升,廖勇并没有选择改平,而是狠狠一压机头,同时再一次开启加力,猛地补充了一大口能量,以一个绝对饱满的能量状态,进入了难度最高的第二阶段。
如果说能在及格标准内飞完第一阶段的飞行员就能称之为精英的话,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王牌与精英之间,甚至是王牌与顶级王牌之间,那不可逾越的鸿沟。
这一阶段的考核重点看似是机动能力,实际上,考察的是飞行员在跨介质飞行工况下,对飞控系统的掌握程度。光这一点,就意味着参加考核的飞行员必须熟练掌握手动切换飞控系统模式的技术。
但是,光掌握这一点是不够的。如果不看机动动作,单纯从高度上看,这一阶段的飞行路径就像在卡门线上下2000米的范围内打水漂。就以难度最大的三次水平720度转向,四次三维720度转向(也就是机头指向需要在xy,xz和yz三个平面内均有连续的720度方向变化)为例,在执行这些转向机动的过程中,两次转向之间,高度不得同时低于或者高于卡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