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超音速过失速机动(第2页)


 而且,他在驾驶圣剑的时候,第一次挑战第三科目,基本上就做到了最好成绩。雨燕毕竟是圣剑的竞争机体,他本能地认为雨燕也有同等水平的性能。只不过现在看,至少在第三科目上,雨燕是没那么适配的。


 好在,现在是战时状态,在空域内虽然没有专职加油机,但是也是有使用加油配置的管制机值班的。等接收完空中加油,时间都过去大半个小时了。


 “加油完成,本机现在开始前往任务空域。”廖勇和加油机断开受油管路,向AwAcs说了一句之后,先脱离了加油机的尾流区,随后一拉机头,飞向了后续的任务空域。


 在路上,廖勇设定了自动驾驶,随后皱起了眉。


 第二项试飞项目,也就是所谓的极限机动测试是个开放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试飞计划。原本廖勇想的是再找个高强度机动科目飞一飞算了,但是现在嘛,他可没那么大把握了。


 所谓的极限机动测试,在廖勇的理解里就是一句话——在飞行员承受范围以内,榨干战斗机的飞行性能。


 而在机体物理域性能巨幅提升的当下,在大气层内,单纯依靠机翼,襟翼,鸭翼和尾翼等气动翼面,实际上,已经做不到榨干一架三代机的极限性能了。


 想要达到“极限”两个字,就必须在大气层内使用辅助喷嘴,获得升力和发动机矢量喷嘴以外的控制力。


 然后,问题又回到了原点——


 ——雨燕的分布式矢量系统,严格意义上,只有2.5代机的水平,远达不到圣剑这种三代机标杆的水准。如果贸然使用,恐怕反而会有很不利的影响。


 “算了,毕竟是试飞,先测试一下好了。”廖勇想了半天,最后扫了一眼地图,发现自己已经进入测试空域,于是右手一握操纵杆,左手也握住了油门。基于hotAs技术衍生而来的操纵杆检测系统检测到驾驶员握杆,自动驾驶也随即结束。


 他的测试事实上也很简单,没有什么动作,能比一个超高过载的急转向更能凸显出战斗机的机动性。于是廖勇没有废话,他先是将战斗机加速到标准的三马赫作战速度,随后直接就是一个暴力拉杆。


 然后他就发现,这架战斗机居然超乎想象的灵巧。随后,通过机舱内的中控,廖勇很快发现了原因——


 ——雨燕的蒙皮,正在进行大量精密而准确的形状变化,并且,经由这些变化,掠过机翼以及机身的气流得到了堪称完美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