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今日先一更(第2页)
“这才是这种挂架应该有的效果嘛。”看着远处炸成烟花的十六架僚机,廖勇满意地点了点头,对在地面塔台的李听寒说。
藉由之前的合作,现在格拉克斯和寰宇科工驻前线的研发团队基本上是处于一种联合开发的状态。因此,李听寒在塔台也没什么奇怪的。
“这倒确实。”李听寒点了点头,“在使用塔米猫之后,雨燕的单位时间火力投送效率提升了45%,这提升很明显了。”
加鲁特一时间都不知道从哪里插话。
之前他一直以为格拉克斯就算比寰宇科工落后一些,但是决计不会落后太多。但是现在真的接触了一下后,发现寰宇科工比格拉克斯,领先的可不止一点半点。
当然,格拉克斯不是没有领先的方向,像凝胶状金属蒙皮这种东西,寰宇科工就没有研究出来,在座舱相关的技术上,格拉克斯也是领先的。但是这些终究只是一两个子系统上的领先,而在加鲁特看来,寰宇科工的领先可不是这么浅薄的东西。
这一点,从双方公司对分布式矢量系统和射频飞控的应用上就能看出区别。在得到寰宇科工分享的完整技术文件之后,格拉克斯只是将这两个系统作为“下一代标配”进行配置,并没有结合其他子系统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身为项目总师,加鲁特很清楚格拉克斯设计战斗机时存在的问题。简单点讲就是,格拉克斯不仅卖整机,还卖子系统。并且在寰宇科工出现之后,格拉克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已经变成了子系统售卖。
商人重利,那既然卖子系统赚钱,那全力开发更通用,更“完美”的子系统就好了。整机?那更好办,从航发到座舱,除了导弹之外所有的子系统都是现成的,那设计好气动外形之后,把子系统适配一下塞进去就好了。
甚至,加鲁特在格拉克斯干了这么多年之后,也习惯了这种方式。原因也很简单,格拉克斯又不是二十一世纪的某南亚和东北亚国家,有现成的子系统,人家是真能省时省力保质保量地拼个好东西出来的。
现在正在逐步替代部分老旧的xtA-115,xtA-117进行换装的xtA-16系战斗机,也就是流星就是采用了这种方式设计出来的。而哪怕是廖勇,甚至是李听寒都得承认,流星确实是一款很优秀的战斗机。
而在雨燕上,这种设计理念就出了问题。前面说过,格拉克斯设计雨燕的想法很简单,把所有的下一代子系统装到一架战斗机上就行了。而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子系统之间缺乏设计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