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定制背包(第2页)
“这样的话,就没有空间加额外的弹仓了啊。”廖勇有点奇怪。
“你开的是独行隼,有翼下挂载点。”李听寒翻了个白眼,“我也是考虑到这一点才放弃了重型背包方案,注意看这里。”李听寒点了点背包上的一个部件,“注意这里,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可以展开的一次性装置,展开后会形成一个向下延伸的保护壳,将挂在外面的武器保护起来。”
李听寒的方案其实很简单,廖勇之前在飞圣剑的时候,就表达过更适应外置挂载点,圣剑已经盖棺论定,不好多改,但是在独行隼上,因为继承了闪电隼的设计,翼下挂载点还是保留着的。
甚至,因为量子晶体材料的性能,有翼下挂载点的独行隼甚至比圣剑的挂载能力还要强一些。如果考虑放弃侧弹仓的话,其翼根挂载点可以挂载一发战舰上使用的反物质导弹。
但是,翼下挂载点的问题之前也不是没提过。在突入大气层的过程中,挂在外面的弹药很难在经受了大气摩擦之后依旧保持良好的性能。而李听寒在研究之后,发现受影响最大的并不是导弹的战斗部,而是导引头。
这年头的导弹都是光电雷达复合探测,导引头的精密程度是很高的。虽然说技术进步了这么多年,这导引头也没那么容易坏,甚至于出现过回收弃弹时,该导弹经过评估依旧可以正常使用的情况。但是很明显,像特遣部队这种高速突入大气层的任务并不是什么常规情况。突破大气层时,导引头和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和强震,会极大地影响内部传感器的精密度。
找到问题,那自然就能有解决方案。李听寒简单想了一下,就找到方案了。说白了,特遣部队虽然说主要的作战任务是以突破大气层为主,但是换个角度,这部队一旦突进对方大气层内,基本上就不需要考虑打第二次大气层突破作战了。
在这种前提下,李听寒就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就像火箭的整流罩一样,做一个抛弃式的遮蔽设备,在战斗机突破大气层的过程里将导弹保护起来,在突破完成之后,将遮蔽设备抛弃,这不就好了?
这个方案只有两个问题,其一是在遮蔽状态下,翼下挂载点挂载的武器是无法使用的。其二,这个方案出击一次就得扔一次遮蔽设备,成本有点高了。
但是有问题就会有解决方案,而在廖勇的这个背包上,这些问题都不算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