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星河长明(第2页)

 

远处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是福安带着禁军和太医赶来。但萧景琰知道,已经太迟了。他紧紧抓住沈晏清的手,泪水滴在那张苍白的脸上。

 

\"为什么...为什么不早告诉朕...\"

 

沈晏清的目光渐渐涣散,却仍努力聚焦在萧景琰脸上:\"陛下...长大了...不需要...臣了...\"

 

\"需要!\"萧景琰几乎是吼出这两个字,\"朕需要你...沈晏清...晏清...\"他俯下身,额头抵着沈晏清的,\"你还记得...中秋夜吗?在观星台上...朕差点...\"

 

沈晏清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唇角微微上扬:\"记得...\"

 

\"朕现在...可以完成那个吻吗?\"萧景琰哽咽着问。

 

沈晏清没有回答,只是极轻地点了点头。

 

萧景琰颤抖着低头,轻轻贴上那两片薄唇。沈晏清的唇冰凉而柔软,带着淡淡的血腥味。这个吻很轻,很短暂,却仿佛用尽了萧景琰一生的力气。

 

分开时,沈晏清的眼中盈满泪水,却带着前所未有的安宁与满足:\"琰儿...长大了...\"

 

\"不要...不要这样叫朕...\"萧景琰的声音支离破碎,\"朕命令你...不许走...\"

 

沈晏清的手无力地垂下,呼吸越来越微弱:\"臣...今生...无悔...\"

 

最后两个字几乎只是唇形,但萧景琰听懂了。他紧紧抱住那具逐渐冰冷的身体,失声痛哭。

 

夜空中的心宿二星突然大放光明,然后迅速暗淡下去,恢复如常。与此同时,皇城内所有被控制的叛军同时昏倒在地,包括李崇远。

 

福安带着太医赶到观星台时,只见他们的帝王抱着国师的尸体,哭得像个孩子。

 

---

 

三个月后,李崇远被凌迟处死,太后被软禁慈宁宫。北境叛乱平息,边境恢复安宁。

 

萧景琰将沈晏清葬在皇陵旁的小山坡上,那里可以俯瞰整个皇城。墓碑很简单,只有五个字:\"国师沈晏清墓\"。但每个清晨,人们都能看到年轻的帝王独自站在墓前,有时说几句话,有时只是沉默。

 

朝臣们渐渐发现,他们的陛下变了。那个冲动易怒的少年帝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沉稳睿智的君主。他勤政爱民,从善如流,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只有最亲近的侍从知道,陛下书房里永远放着一本翻旧的治国策论——那是沈晏清留下的。

 

一年后,萧景琰下令拆除旧观星台,在原址上重建一座更高更大的新台。工程历时两年,期间帝王亲自参与设计,对每一处细节都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