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林沈两家的新纪元(第2页)
沈逸辰接过话筒,目光扫过全场:“这个项目的核心,是‘共享’与‘可持续’。林氏将提供新能源材料的研发技术支持,沈氏负责矿区的合规开采与生态修复,所有产出的稀土资源优先供应两家联合成立的新材料公司,剩余部分才会进入市场流通。”
他顿了顿,调出身后大屏幕上的合作协议副本:“我们还将共同设立十亿绿色基金,用于矿区周边社区的清洁能源改造。简单来说,我们要的不是掠夺式开发,而是与当地环境、居民共生的长久模式。”
记者席里立刻有人举手:“沈总,沈氏刚经历管理层动荡,资金链是否足以支撑这样大规模的投资?”
“这正是我们选择合作的原因。”林悦接过话头,屏幕上适时切换出两家公司的资金流水报告,“林氏的现金流与沈氏的项目资源互补,这五十亿投资中,有三十亿来自双方的共同质押,另外二十亿已经获得国际绿色金融机构的低息贷款。”
另一位记者追问:“林小姐,据我们所知,您担任沈氏监察部负责人期间,曾查处过沈氏与东南亚矿区相关的违规操作,现在转而主导合作,是否存在利益冲突?”
这个问题尖锐得近乎挑衅。林悦看向提问的记者,对方眼里闪烁着捕捉猛料的兴奋。她忽然想起半年前,正是这份关于矿区违规操作的调查报告,成了沈逸辰“主动坦白”的关键证据之一。那时她在深夜的办公室里反复核对数据,沈逸辰隔着探视玻璃递给她的纸条上写着:“有些错误,总要有人纠正。”
“正因为我清楚过去的问题,才更确信现在的方案是正确的。”林悦的声音平静却有力量,“过去的违规操作,恰恰证明了无序开发只会带来法律风险和生态灾难。而现在,我们用制度化的共享模式取代暗箱操作,用第三方监理确保环保标准,这正是对过去错误的修正。”
沈逸辰补充道:“关于利益冲突,我可以公开我的持股情况——项目启动后,我在沈氏的个人股份将冻结至缓刑结束,期间不参与任何与项目相关的分红。”
台下瞬间安静下来。财经记者们都明白,这个决定意味着沈逸辰主动放弃了至少上亿的短期收益,只为给这个项目贴上“零利益输送”的标签。
发布会结束后,林悦在走廊里被父亲叫住。林正德看着远处被记者围住的沈逸辰,忽然叹了口气:“这孩子,比他父亲当年更有魄力。”
“爸,您以前总说他太急功近利。”林悦笑道。
“人是会变的。”林正德拍了拍女儿的肩膀,“他在里面待的三个月,你每周去看他时带的那些专业书,我都知道。能在那种时候还啃下生态经济学的人,心术坏不了。”
林悦的心头一暖。她想起那些探视日,沈逸辰总是穿着囚服坐在玻璃对面,手里捧着她带去的《稀土矿区生态修复指南》,在书页边缘密密麻麻地写着批注。那时的他或许已经在规划今日的合作,只是那时的她,还不知道自己会成为这场规划里最重要的一部分。
下午的联合董事会在林氏集团的会议室召开。沈氏的新管理层大多是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与林氏这边沉稳的元老们形成有趣的对比。当讨论到矿区的物流方案时,两边的技术总监争执起来——沈氏主张用铁路运输,林氏则坚持成本更高的封闭式货柜海运。
“铁路运输成本低30%,而且我们已经和当地铁路局谈好了优先通行权。”沈氏的物流总监据理力争。
“但铁路沿线有三处自然保护区,一旦发生泄漏,后果不堪设想。”林氏的环保顾问推了推眼镜,“海运虽然贵,但有双重防泄漏装置,风险系数降低60%。”
双方僵持不下时,沈逸辰忽然看向林悦:“你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