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权爱之世家风云虞光眼里有光

第134章 滨海城的和平时代(第2页)

 

百日宴结束后,沈逸辰带着林悦去了老码头。夕阳把铁轨般的栈桥染成赤金色,几个穿着工装的工人正在调试智能集装箱,电子屏上跳动着星瀚科技的Logo。

 

\"还记得这里吗?\"沈逸辰指着岸边一栋红砖墙建筑,\"去年张启明就是在这里设局,想让我们的海运项目违约。\"

 

林悦当然记得。那天暴雨倾盆,她挺着七个月的身孕,在这里和张启明的团队对峙了四个小时,直到沈逸辰带着新的合作协议赶来。那时的雨冰冷刺骨,如今的晚风却带着暖意。

 

\"现在他的物流公司,成了我们最大的合作伙伴。\"林悦望着江面上并排行驶的货轮,一艘挂着林氏集团的旗,一艘印着沈家航运的标,\"上周的航运数据显示,联合调度让运输成本降低了17%。\"

 

沈逸辰从身后轻轻环住她的腰,下巴抵在她发顶:\"我爸昨天整理老照片,翻出一张五十年前的合影。你爷爷和我爷爷站在这个码头,中间隔着三个身位,表情像要随时动手。\"他轻笑出声,\"他让我把照片挂在办公室,说这叫以史为鉴。\"

 

林悦转过身,看见他眼里映着漫天晚霞:\"其实不是他们不想合作,是时代没给机会。那时候资源有限,蛋糕就这么大,不争就得饿死。\"她踮起脚尖吻了吻他的唇角,\"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可以一起把蛋糕做大。\"

 

这种\"做大蛋糕\"的共识,正在滨海城的商业版图里悄然蔓延。星瀚科技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向所有合作企业开放数据接口,林氏集团的海外仓为中小商户提供共享仓储服务,沈家的造船厂开始承接其他公司的定制订单……曾经的壁垒被一一打破,形成环环相扣的生态链条。

 

这天上午,沈逸辰的办公室迎来了特殊的客人——几位拿着摄像机的记者。为首的女记者开门见山:\"沈总,半年前您在采访里说'商业不是零和博弈',当时很多人觉得是噱头。现在看来,滨海城的企业存活率提高了23%,您觉得这种模式可以复制吗?\"

 

沈逸辰的目光落在窗外,那里的玉兰树已经长到二楼高,是孩子满月时市场部种下的。他忽然笑了:\"上周我去给念念换疫苗本,社区医院的医生说,这半年新生儿的平均体重提高了120克。\"

 

记者们面面相觑,不明白这和商业有什么关系。

 

\"因为他们的父母不用再熬夜应酬喝酒,不用在谈判桌上互相算计到凌晨。\"沈逸辰的声音温和却有力量,\"当整个城市的商业环境变得平和,每个家庭都会受益。这不是模式,是生活本身。\"

 

采访播出后,滨海城的企业家们在朋友圈里疯狂转发。有人晒出陪孩子逛公园的照片,配文\"感谢这个不用在周末开董事会的时代\";有人发了和竞争对手共进晚餐的视频,定位在曾经\"老死不相往来\"的私人会所。

 

变化最明显的是滨海城的cbd。曾经每栋写字楼的地下停车场,都停着几家公司的\"盯梢车\",如今却多了共享充电桩和亲子等候区。星瀚科技楼下的咖啡馆里,经常能看到不同公司的员工围坐在一起,讨论着跨界合作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