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保定市《高阳县》(第2页)
二、必游景点
(一)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
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位于高阳县西演镇布里村,是中国近代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917年,李石曾在此创办了这所学校,旨在培养具有实用技能和新思想的人才,为中国青年赴法勤工俭学搭建了平台。学校旧址现存有教室、宿舍、礼堂等建筑,均为青砖灰瓦的传统风格,古朴典雅。走进这里,仿佛能听到百年前学子们“实业报国”的铿锵誓言,看到他们为寻求救国真理而努力学习的身影。旧址内还陈列着大量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相关的历史文物和资料,通过这些展品,可以深入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先辈们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如今,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历史文化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二)高蠡运动烈士陵园
高蠡运动烈士陵园是为纪念1932年高蠡暴动中牺牲的烈士而修建的,位于高阳县西演镇北辛庄村南。陵园内庄严肃穆,松柏常青,纪念碑巍峨耸立,上面刻着“高蠡暴动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寄托着人们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和缅怀之情。陵园内还安葬着暴动中牺牲的烈士遗骨,他们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不畏强敌,英勇斗争,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每逢清明节等重要节日,当地群众和学生都会来到这里,举行祭扫活动,向烈士敬献花篮,聆听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高蠡运动烈士陵园不仅是纪念革命先烈的场所,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
(三)高阳纺织博物馆
高阳纺织博物馆是一座展示高阳纺织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位于高阳县纺织商贸城附近。高阳纺织始于明末,400多年传承不衰,“纺织之乡”的美誉闻名遐迩。博物馆内收藏了丰富的纺织文物和史料,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方式,生动地展现了高阳纺织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古老的纺织工具,如腰机、纺车等,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还可以欣赏到精美的纺织产品,从传统的土布到现代的毛巾、毛毯等,感受高阳纺织工艺的精湛和独特魅力。此外,博物馆还设有互动体验区,游客可以亲自参与纺织活动,亲手操作纺织机械,体验纺织的乐趣,深入了解纺织文化的内涵。高阳纺织博物馆不仅是展示高阳纺织文化的窗口,也是传承和弘扬纺织文化的重要阵地。
(四)潴龙河
潴龙河是流经高阳县的重要河流,也是高阳县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它发源于山西省灵丘县太白山,流经河北多个地区后,在高阳县境内蜿蜒而过。潴龙河属于季节性河流,其上游汇聚了沙河、滋河、小唐河诸水。在新中国成立前,潴龙河时常因涨溢而给当地带来灾害。后来,上游修建了王快水库拦截蓄水,下游白洋淀水位下降,如今河道一般年份干涸无水,仅在汛期承担泄洪任务,成为主要的过境客水。尽管如此,潴龙河两岸依然风景秀丽,河边生长着茂密的芦苇和各种水生植物,是众多鸟类栖息的家园。每到夏季,河水上涨,波光粼粼,与岸边的绿树、农田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卷。沿着河岸漫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让人心情愉悦,忘却烦恼。
三、民俗风情
高阳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独具特色。民间艺术形式多样,除了前文提到的北方昆曲,竹马落子歌舞戏也是高阳的传统艺术瑰宝。竹马落子歌舞戏起源于清代,表演形式独特,演员们身扎竹马道具,边歌边舞,动作矫健,节奏明快,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情。表演内容多以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竹马落子歌舞戏都会在街头巷尾精彩上演,为人们带来欢乐和喜庆的氛围。
高阳的民间染织技艺也别具一格,入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阳民间染织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从选料、染色到织造,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高阳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染织出的布料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在国内市场备受青睐,还远销海外。如今,一些传统的染织作坊依然保留着古老的染织工艺,游客可以走进这些作坊,亲眼目睹染织过程,购买到具有高阳特色的染织产品,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此外,高阳还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在春节期间,除了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常见习俗外,高阳人还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例如,在大年初一,人们会早早起床,穿上新衣,到长辈家中拜年,长辈会给晚辈分发压岁钱,寓意着祝福晚辈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快乐、平安幸福。在元宵节,高阳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人们会举行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等传统民俗活动,还会品尝各种美味的元宵,共度欢乐的节日时光。
四、特色味道
高阳的美食文化也颇具特色,有许多令人垂涎欲滴的传统美食。蒸饺是高阳人餐桌上的常客,以其晶莹剔透的外皮和鲜美的馅料而闻名。高阳蒸饺的馅料丰富多样,有猪肉大葱、三鲜、韭菜鸡蛋等多种口味,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蒸熟后的蒸饺皮薄馅大,咬上一口,汤汁四溢,鲜香可口,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