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沧州市《吴桥县》
在河北省东南部,与山东省接壤的冀鲁交界处,有一座充满魅力的县城——吴桥县,总面积达600平方千米,虽然地域面积在众多县城中不算广袤无垠,但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截至2021年,这里生活着约30万常住人口,每一位居民都是吴桥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吴桥县的历史源远流长,翻开历史的书页,其发展轨迹可追溯至远古时期。据清康熙版《吴桥县志》记载:“陶唐时治水分九州,邑当兖州之分” ,在奴隶社会时期,黄河流域划分九州,吴桥就隶属于兖州,那时这片土地便已开启了它独特的历史进程。
春秋战国时期,吴桥县地属齐国,在那个诸侯纷争、百家争鸣的时代,齐国的文化与风俗对吴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吴桥人民在这片土地上,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二十六年(前221)灭齐,置齐郡,今吴桥县地属齐郡,自此吴桥被纳入了大一统王朝的版图,开始接受中央政权的统一管理,其政治、经济、文化也在大一统的框架下不断发展演变。
西汉初期,在今吴桥县地设置了安县、重平县,这些行政区划的设置,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聚集和经济的交流。到了东汉时期,安县被废除,今县地为县,属州渤海郡;三国时期,吴桥为魏地,仍属幽州渤海郡,在这一时期,吴桥经历了朝代的更迭和政权的交替,但始终保持着自身独特的文化传承,在不同政权的统治下不断发展。
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徙将陵县之吴桥镇,置吴桥县(址今铁城镇)属河北路景州,这是吴桥县作为一个独立行政区域的重要开端,“吴桥”这个名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此后虽历经朝代变迁,但吴桥县的建制基本得以延续。元朝设立行中书省,吴桥县属中书省燕南河北道河间路景州,在元朝大一统的辽阔疆域内,吴桥县的交通、贸易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
明朝洪武元年(1386),吴桥县隶属京师河间府景州,明朝时期,吴桥县的经济、文化都取得了显着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商业活动日益繁荣,文化教育也逐渐兴盛起来。清朝沿袭明朝的制度,吴桥县属直隶省河间府景州,在清朝统治的数百年间,吴桥县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元素,进一步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涵。
民国元年(1912),吴桥县属直隶省河间府,1913年,撤销府级建置,隶属直隶省渤海道,1914年,属属津道道,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吴桥县成为河北省属县。在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吴桥县也受到了时代浪潮的冲击,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其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抗日战争时期,吴桥县成为了抗日斗争的重要战场。1937年秋,抗日战争爆发,9月日军占据津浦铁路沿线,国民党吴桥县政府解体。1938年初,国民党地方武装二路军在高家集(今属山东省宁津县大赵乡)设立吴桥县政府。1940年末,二路军被八路军消灭,所属吴桥县政府亦随之瓦解。1939年2月,日军侵占吴桥县城,组织吴桥县公署,隶属沧州渤海道道尹公署。1941年4月14日,中国共产党在吴桥东光边境地区,建立吴桥县抗日政府,仍属冀鲁边区第六督察专员公署。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吴桥人民积极投身抗日斗争,为保卫家园、抗击侵略者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他们的英勇事迹成为了吴桥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1944年4月,东吴县抗日政府与东南县抗日政府合并为东南吴县抗日政府,隶属渤海区一专署;1944年9月,东南吴抗日政府,复分划为东吴县抗日政府与东南县抗日政府。1945年9月15日,吴桥县城解放,东吴县抗日政府进驻吴桥县城。1946年2月,山东省政府决定按原疆域恢复东光、吴桥建制,吴桥县政府驻今吴桥镇,属山东渤海行署一专署。1949年5月,吴桥县属山东省渤海行署沧南专区,1950年6月,改属山东德州专区。1952年10月7日,吴桥县划归河北省,属沧县专区。1958年11月,吴桥县与故城、景县合并,仍称吴桥县,县驻地由城关镇迁至桑园镇,属天津专区,是年12月20日,划归天津市辖。1961年7月,吴桥、景县、故城三县分治,恢复原建制,吴桥县划归沧州专区,县治桑园镇。至此,吴桥县的行政区划基本稳定下来,在新中国的领导下,吴桥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乡镇简介
吴桥县下辖5个镇、5个乡,另辖1个乡级单位 ,每个乡镇都有着独特的风貌和特色。
桑园镇
桑园镇地处吴桥县中部,是吴桥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东与曹洼乡为邻,南与杨家寺乡接壤,北连安陵镇,总面积45.62平方千米。桑园镇的历史也颇为悠久,1950年其境域属山东省德州专区吴桥县,1952年10月划归河北省沧县专区,1958年改为桑园公社,1995年林庄乡并入。如今的桑园镇,交通便利,京沪铁路、京沪高速贯穿其中,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镇内基础设施完善,商业繁荣,有众多商场、超市和商业街,满足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时,桑园镇还拥有丰富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有多所中小学和医疗机构,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在文化方面,桑园镇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书画展览等,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铁城镇
铁城镇是吴桥县的老县城所在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它位于吴桥县东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铁城镇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而闻名,这里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历史遗迹,如古老的城墙、庙宇等,这些建筑见证了铁城镇的兴衰变迁,也反映了吴桥县的历史文化。铁城镇的经济以农业和工业为主,农业方面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是吴桥县重要的粮食和棉花产区。工业方面,形成了以机械制造、化工、纺织等为主的产业体系,拥有一批规模较大的企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铁城镇还注重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积极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了一些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于集镇
于集镇位于吴桥县东南部,与山东省宁津县相邻。这里民风淳朴,自然环境优美,是一个充满田园风光的乡镇。于集镇的农业发展较为突出,特色农产品丰富,如西瓜、蔬菜等,以其优良的品质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近年来,于集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推广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于集镇还注重发展乡村旅游,利用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开发了一些乡村旅游项目,如农家乐、采摘园等,吸引了不少城市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感受田园风光。
梁集镇
梁集镇位于吴桥县西南部,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梁集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这里的杂技艺术源远流长,是吴桥杂技的重要传承地之一,许多杂技艺人都出自梁集镇。梁集镇的经济以农业和服务业为主,农业方面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同时也发展了一些特色养殖产业。服务业方面,随着近年来吴桥县旅游业的发展,梁集镇的餐饮、住宿等服务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服务。此外,梁集镇还注重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学校建设和文化设施建设,提高了居民的文化素质。
安陵镇
安陵镇位于吴桥县北部,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为其带来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安陵镇的历史与大运河紧密相连,自古以来就是运河沿岸的重要城镇。这里保存着许多与运河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运河古码头、古桥等,见证了运河的繁荣与变迁。安陵镇的经济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农业方面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依托运河水资源,发展了特色水产养殖。旅游业方面,安陵镇充分利用运河文化资源,开发了运河文化旅游线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观光,感受运河文化的魅力。同时,安陵镇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打造了优美的自然环境,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舒适的生活和旅游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