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衡水市《安平县》

安平县,这座位于冀中平原的县城,它地处河北省中部偏南,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5°19′至115°41′、北纬38°05′至38°21′之间 ,总面积505平方公里,辖5镇3乡,230个行政村,总人口约33万。东与饶阳县交界,南和深州市、辛集市毗邻,西靠深泽,北连安国、博野、蠡县,县境南北长29公里,东西宽32公里。

 

一、历史沿革:岁月长河中的变迁

 

安平县历史悠久,自汉高祖时置县,迄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因“官民安居乐业且地势平坦”而得名,是衡水市建置较早的县之一。

 

春秋时,安平境域属鲜虞国。战国时,初属中山国,后归赵国。秦时,它隶属于巨鹿郡。西汉时,安平县正式设立,并在县治西南25里处的角邱设置谷邱县,均属涿郡。新莽时期,安平改称广望亭。东汉初期,谷邱县被废除,安平县得以恢复;建初四年(公元79年),改属乐成国;延光元年(公元122年),乐成国更名为安平国,安平县仍归属于此;延熹元年(158年),改属博陵郡,郡治就在安平县城,统辖安平、安国、南深泽、饶阳四县。

 

三国魏时期,安平依旧属于博陵郡,并且是郡治所在地。晋代时,在安平设置博陵国,统领安平、饶阳、安国、南深泽四县。北魏、北齐、北周时,安平都隶属于博陵郡,郡治始终在安平县城。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朝廷罢郡设州,安平改属定州;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属深州;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又重新隶属于定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州置郡,定州改为博陵郡;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属高阳郡,安平始终在其管辖范围内。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安平改属深州,州治最初在安平,后来迁至饶阳;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改隶定州;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再次属深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隶饶阳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罢郡后仍属深州。五代及北宋、金时期,安平依旧归属深州。

 

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安平升为南平州,并作为州治,领辖饶阳;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南平州被废除,安平复隶深州;中统二年(1261年),改隶真定路晋州。

 

明朝时期,安平县属真定府晋州。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六月,改属深州。

 

民国二年(1913年),废除州制,安平县属直隶省范阳道,次年范阳道改为保定道,安平仍归其管辖;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7月,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安平县由河北省直接管辖;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县划归河北省第十督察区;同年10月29日,安平县抗日政府建立,隶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同年9月,属冀中区二专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秋,属冀中区八专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6月,改属冀中七专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7月,又改属冀中区九专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安平属华北行政区冀中区九专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安平县划归河北省定县专区。1954年4月24日,定县专区撤销,安平县划归石家庄专区;1958年11月5日,安平并入深县,1961年4月底,重新设立安平县(含原饶阳辖区),仍属石家庄专区;1962年1月,饶阳从安平析出,安平县恢复原建制。同年6月27日,安平改属衡水专区。1970年,衡水专区改称衡水地区,1996年7月17日,衡水地区改称衡水市,安平县一直隶属于衡水。

 

二、乡镇风采:各具特色的地域篇章

 

(一)安平镇

 

安平镇作为安平县政府所在地,地处安平县中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东与西两洼乡相连,南与深州市接壤,西靠东黄城镇,北隔滹沱河与大何庄乡、马店镇、油子乡相望,区域面积81.77平方千米。这里是安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业繁荣,交通便利,汇聚了众多的行政机构、企业和商业设施,是全县发展的核心引擎。镇内既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也保留着一些传统的老街巷,展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风貌。

 

(二)马店镇

 

马店镇位于安平县北部,与多个乡镇相邻。这里地势平坦,农业资源丰富,是安平县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以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主,同时在畜牧养殖方面也颇具规模。近年来,马店镇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如蔬菜种植、水果采摘园等,吸引了不少周边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镇内还拥有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产业,如柳编等,产品精美,远销外地,为当地居民增加了收入来源。

 

(三)南王庄镇

 

南王庄镇地处安平县南部,与深州市、辛集市相邻。它以丝网产业为特色,是安平县丝网产业的重要聚集地之一。这里拥有众多的丝网生产企业和加工户,形成了完整的丝网产业链。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南王庄镇的丝网产品种类丰富,涵盖了编织类、焊接类等多个系列,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定份额,还远销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镇政府也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丝网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四)大何庄乡

 

大何庄乡位于安平县东北部,滹沱河从其境内流过,水资源相对丰富。农业是大何庄乡的主导产业,除了传统的粮食种植外,还发展了特色农业种植,如油菜花种植。每到春季,大片的油菜花盛开,金黄灿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成为了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依托油菜花景观,大何庄乡还举办油菜花鉴赏月等活动,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了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五)程油子乡

 

程油子乡位于安平县西北部,这里民风淳朴,乡村文化底蕴深厚。在农业方面,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同时也发展了一些特色养殖产业。程油子乡注重乡村文化建设,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形式,如河西调等。河西调是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其优美的唱腔和生动的表演形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程油子乡经常组织河西调演出活动,让这一传统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六)西两洼乡

 

西两洼乡地处安平县东部,与安平镇相邻。全乡以农业经济为主,耕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西两洼乡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同时,该乡还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西两洼乡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七)大子文乡

 

大子文乡位于安平县中部偏北,是一个农业基础较好的乡镇。这里不仅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还诞生了许多历史名人,如当代文学大师孙犁就出生于大子文乡孙遥城村。孙犁及其创立的“荷花淀派”在中外文坛享有盛誉,其作品以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着称。大子文乡充分挖掘这一文化资源,打造了孙犁故居等文化景点,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感受孙犁的文学魅力和“荷花淀派”的独特风格。同时,大子文乡也在不断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八)东黄城镇

 

东黄城镇位于安平县西部,与深泽县相邻。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境内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黄城墓群,是博陵崔氏家族的庞大墓群。博陵崔氏家族自汉至宋,先后出了20多位宰相、将军、侍郎以上官员上百位,如东汉文学家崔骃、书法家崔援、政论家崔是,唐代参与“神龙政变”的崔玄等。这些历史名人不仅为东黄城镇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也成为了当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东黄城镇以这些历史文化遗迹为依托,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历史文化名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

 

三、历史人物:闪耀的璀璨星光

 

(一)抗日英雄王东沧

 

王东沧出生于衡水市安平县前子文村,幼年时因家境贫苦,寄居在外祖父家读书三年,并随舅父习武。1927年秋,他到天津做学徒,三年后流浪于上海、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地,饱经颠沛流离之苦。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猖狂侵华,王东沧抱着杀敌救国的决心,加入国民党三十二军。“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退,王东沧毅然脱离,回到家乡组织青年练武,准备建立抗日武装。1938年5月初,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组建县四区抗日游击队并任队长,后又担任县游击大队大队长。